在那片静谧的宜兴紫砂之地,开采出的大块紫砂原矿,就像一颗颗沉睡千年的宝石,等待着艺术家的巧手将其加工成最终的壶体。传统工艺在这里被尊重与延续,而现代技艺则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是从大块原矿到制壶原料的精心过程:
自然风化:首先,大块紫砂原矿需要在露天堆放,无数日夜,它们在地球母亲的大腿上接受自然的洗礼和磨砺。直至经过细心揉搓,它们变得微细无比,每一个颗粒都被打磨得如此完美,以至于它们中的一部分能达到85目,即0.02毫米,这不仅保证了紫砂壶烧制后的透气性,还使得它拥有独特的质感。在这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中,一年、二年甚至更久,让时间去选择那些坚韧且持久的人——或说,是泥土。
和泥:风化后的泥料,被水轻轻地唤醒,然后用手抚摸、揉捏,使其成为一种既有弹性又易于塑形的材料。当你抓起这一混合物时,它不会粘住你的手指,反而留下清晰可见的手印,而且这些印迹能够保持二小时内不变形。这意味着这个和好的泥料已经具备了制造出高品质紫砂壶所需的手感与韧性。
陈腐:接着,将这些和好的泥料包裹进塑料袋里(历史上使用的是油纸),让它们安静地休息,在黑暗中发酵。一年左右这样的时间,让泥土中的空气逐渐逸出,同时黏性的提升也随之发生,这个过程就叫做陈腐。正如范泽洪先生作品《顶珠(养德)》所表达,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事情,在耐心与时间共同作用下,往往会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捶泥:最后,当陈腐完成后,我们将这批充满潜力的泥子再次加入一些熟练过滤后的余渣(即曾经做过壶坯剩余物),然后用大木锤进行捶打,不断排除其中空气,从而增强整个体系结构上的韧度。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心思就像是每一次击打一样,都在寻求那个完美无瑕的地平线。而当所有这些步骤都完成之后,那些原本只是普通岩石的小碎屑,却已悄然蜕变成了可以承载千古佳酒、释放茶香芬芳、传递文化精神的一流艺术品——真正意义上的宜兴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