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花纹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窯的大量收藏,并未形成一套普遍认可的事实标准。

或者说,由于这个原因,在《活计清档》中雍正时期提到的一盒洋漆箱里有三十一件汝山陶器,但这并不直接与乾隆时期对汝山陶器认识的情况联系起来。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中的二十一件汝山陶器中,有十三份底部题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手写诗句,其中只有两首明确提到了“逛”字表达了对“逛”的赞赏;其它则仅称其为“朝廷”。研究古代文献发现,对于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逛”字含义了解不尽,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认为:“逛”字代表着一种淡雅而非粗暴的情感,而至于何濂,则进一步细化了这种情感,将其描述成一种温婉而不失深远的情感。但尽管如此,这些都只是基于外观上的鉴赏,并没有真正触及到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直至到了二十世纪初,当北平故宫文物因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被送往英国伦敦展出时,大卫德爵士根据考古学家提供的地面资料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对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地面数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从而揭示了更多关于如何辨别真伪的问题。此后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我们逐渐开始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并欣赏这些美丽而复杂的人造珍品。(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