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紫砂艺术的底款探究,揭秘其珍贵背后的工艺流程。然而,由于缺乏确切文献记载和明确窑址的信息,关于玉成窑的具体历史细节仍旧未能完全揭开。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几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寻找线索。
“玉成”、“玉成窑造”。这两种底款在现存紫砂壶中并不常见,它们似乎蕴含着一种敬语或赞美之意,“玉成”可能意味着完成或圆满,而“玉成窑造”则可能是对制作者的一种肯定。在《紫砂印象》一书中,只有5件作品标有这种印记,其中包括一只东石款花盆和三只大烟头。这三件大烟头不仅品种上与文人紫砂器不同,其题句也显得格外特别。其中,有两者标有“玉成”的印记,还有一者则刻有“玉成窑造,不玲包换”,左侧还有小巧的“东石”印章。“不玲”的意思是江浙方言中的“不行”,这些字眼显露出广告色彩,这反映出王东石创办该作坊时既考虑到了文人交流,也注重经济效益。
“林园”。这个名称多见于赧翁铭的手笔,如博浪椎壶、瓜娄壶以及秦权壶等,这些作品都是梅调鼎与王东石共同合作的佳作。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独有的曼陀华馆柱础壶,梅调鼎也有同样的柱础壶底款。
“日岭山馆”。梅调鼎汉铎壶上的“日岭山馆”印记,以及王东石常用之其他如“东石、韵石、苦窳生、日岭山馆”,都显示了他丰富多彩且精心设计的地名风格。
“奉川石林窑造”。此类底款可以在何心舟作品中找到,但它并非地名,而应该被解释为作坊名,即今天所说的工作室,是由梅调鼎、王东 石、何心舟等几位艺术家共同维护的地方制作场所。而这个地方,则被称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那里汇聚了热衷于文化的人们和热爱工艺的人士——文人的世界,这正是陈曼生以后的新趋势、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