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代,契丹人的生活已经从游牧转变为定居。他们不仅追求美,还注重实用。在这段时期,陶瓷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白釉、黄釉和绿釉等单色釉器以壶、碗、碟和盘为主,其色调光艳纯净。
三彩连体鸳鸯是辽代工艺的代表之一。这类瓷器通常由黄、绿和褐三种颜色的釉层组成,主要装饰海棠盘、碟和碗。花纹多采用模具印制而成。
辽上京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代晚期官窑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烧制技术非常成熟且精美,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日常使用的瓷器已很讲究了。
除了上京窑,还有许多精美的瓷器出土于赤峰辽墓。这些建造技艺高超的陶瓷品可分为中原类和契丹类。在中原类型中,有北方流入契丹,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作品,如注壶、温碗、高脚盏等。而契丹类型则胎稍厚,釉质略粗,多具本民族风格,如鸡冠壶、长颈瓶等。
穿带瓶是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凹槽,这些设计都为了方便背负,使之既美观又实用反映了辽代文化中的实用性与审美并重的心态。
鸡冠壶则是草原特色的典型,它们早期保留皮囊样式简朴,而后逐渐变得瘦长,不再具有皮囊样式,从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过程中的一步步变化。
金镶花口白瓷盘是一件珍贵礼物,上面镶嵌着金边,有“金镶玉”之感,是一种尊贵雅致的手工艺品。此外还有印花海棠盘,以宽平沿浅腹呈八曲海棠形,最终印缠枝纹;洗内刻花绿彩牡丹图;剔洗内刻牡丹蕊纹,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紫定瓷 碗、三彩壶、三彩套盒等,都展现了那时代匠人的智慧与才华。
最后,那个研究墨水滴水用的摩羯形壶,它整体造型融合人鱼龙鸟几何构思巧妙,是现代人难忘的一个历史遗迹。面对这些历史瑰宝,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创作文言文?这样的探索,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辽国及其人民所创造出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