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釉陶瓷古窑的社会传奇

我曾深入研究铜绿釉的历史与制作过程,这种古色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铜绿釉的秘密在于其成分,黑铅末、古铜末和石末是它不可或缺的元素。氧化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出红色的光泽,而在氧化环境中,则转变为明亮的绿色,因此被称作“铜绿釉”。由于含有大量的黑铅,这种釉色也有人称之为“铅绿”。

根据烧制温度,铜绿 釉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官窑中,低温银青釉被广泛应用。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以銅為着色剂来制造带有蓝綠光澤的陶器,而到了唐代,这一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被应用到著名的唐三彩作品中。

宋金时期,有了磁州窑这样的工坊,它们生产出了黑彩与蓝綠相得益彰、技艺精湛的大型陶器。此后,在明永乐朝御厂大力发展,使得低温银青更进一步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可以将其划分为素胎银青和覆盖层上的银青两大类。

素胎银青器物是指直接施用低温银青于烧制好的素胎表面,然后再次进入窑炉进行二次烧结。根据制作方法,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独使用低温银青制品以及与其他颜色的混合使用,如酱紫黄等组合成多彩共存效果。这类产品从永乐朝起便开始大量生产,并且一直持续到宣德、成化等朝代,是当时御厂最常见的一种产品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景德镇旧址考古发掘出的某件器物,其发色更接近孔雀蓝,但由于部分发色偏向绿调,也有人将其命名为“孔雀翠”或“法翠”。尽管如此,从原料、温度以及制作特点看,与普通低温銀 青相比,其差异并不大。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当时还有另一種技術,就是在高溫燒製好的瓷器表面塗上銀 青,再進行二次燒結使之附着,這種技術於永樂時期開始流行,並且逐渐增多直至宣德年間,其中「五彩」中的「緑」即來自這種技術。

到了清朝,由於西方人帶來了先進科技,官窯開始試驗新式釉料,這些新式釉料配方包括硫酸钡、碳酸钙和硼酸等,以較淡微微發綠(松石綠)的方式製作出來,這些工藝交流促进了官窯產品中的變革與發展。

總而言之,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銅緑黃都是一項經典而又經濟實用的傳統技藝,它不僅适用于单独作为主体颜色的设计,更能與其他颜色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