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协会官网紫砂壶的捂灰如同画家涂抹颜料仅是烧制技艺之一而非其本质之色彩

紫砂壶的“捂灰”技艺,仅是烧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被误解为壶体材料本身。实际上,这种工艺能够赋予壶体独特的青黑色调,不是深沉如墨,而是一种柔和而润泽的光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茶友中越来越受欢迎。

一些热衷于紫砂艺术的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种壶体是由黑色的泥料制成,甚至称之为“黑朱泥”或“黑砂泥”。然而,大多数所谓的“黑色”紫砂其实都是通过焐灰工艺获得的。

这项技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制作时如果感觉到火候不足或需要调整颜色,就会将未完成品放入陶钵中,用柴草灰密封,然后在低温、缺氧条件下再次烧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改变原有颜色的质感,还能增强其耐用性。

王国新在其著作《传炉捂灰》中详细阐述了这一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他指出,紫砂泥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铁,这种金属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从而产生红褐色的釉面。而当我们使用缺氧环境进行二次烧炼时,即使温度较低,由于碳(木炭粉)与三氧化二铁之间发生还原作用,最终生成的是玄色的氧化亚铁,因此焐灰后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且独特的黛玄色。

过去常用的填充物通常是谷糠,但现在已经普遍使用木炭粉作为填充剂,以确保无任何空气进入,并且控制温度保持在1000摄氏度以下。此外,与其他添加化学合成物质的手法相比,“捂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完全依赖自然元素—— 铁元素——来实现颜色变化,而不需要任何人造化学添加剂。这使得捂灰壶具有更丰富、更平滑的地质感,并且泡沫后可达到墨玉般精致,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捂灰”这一工艺对火候要求极为严格,不同类型和质量水平不同的泥料适应此工艺效果各异。例如,对于结晶度高但难以成功进行捂灰处理的大理石型朱泥来说,其成功率很低;而对于质量较差、结构松散的小段类型紫砂则几乎无法进行有效地捂印,只有那些优良品质的地底青土才能完美融合这个技巧,将其变形成为一种既深邃又透明动人的颜色景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