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的技艺与误解——陈缶文
"焐灰"这一古老的工艺,实际上是一种高温下铁离子还原过程,通过缺氧环境使得茶壶呈现出深沉的灰黑色。紫砂壶中的这种特殊处理,被誉为“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然而,由于此技能逐渐稀少且易错失效果,有人开始使用化学配方模仿这道工艺,导致真正的焐灰作品遭受不公。
焐灰本质是高价铁离子的还原成低价状态,这一过程对人体无害。相较之下,加色的茶壶通常质感粗糙,颜色虽接近,但无法完全复制自然物料的细腻感和颗粒感。
在历史上,“捂灰”曾作为补救烧生(欠火)紫砂器的一种手段,因为其后续泡养效果尤为突出,如同“墨玉一般”。市场上的捂灰壶因其独特性格而备受推崇,有些甚至进行第二次烧造以增强效果,如清末程寿珍所创作的大量捂灰作品。而价格也因此提高一倍。
有一位网友询问书中提到过碳渗透的问题,但我清楚地知道:焐灰即是在还原气氛中,使得高价铁离子回归其原始红色,并在缺氧条件下转变为黑色。如果真的存在碳渗透,那么使用后是否会出现碳析现象?理论上,只要是用铁离子着色的,就可以在缺氧状态下完成。但实践中,对火温要求严格,不仅朱泥结晶度高,而且液相容易形成,因此成功率极低。
底皂青矿料虽然适合熏染,可以避免花洒问题,而成功后的颜色应为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以保持原始颗粒质感。与拼制黑料相比,其颜色更有层次、质感更佳。然而,团泥不适宜进行熏染。此外,一旦初次烧结度较好,即便捂阴成色略显润泽;如果稍微不足,则可能感觉壶表有些涩意,但后者泡养时更容易得到理想效果。一旦正确进行熏染后的茶壶,其透气性基本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