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雕塑,五千年的历史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不断蜿蜒而来。与西方的雕塑相比,这条河流似乎永无止境,古希腊至今的传统延续着。地球上似乎有一股神秘力量,让东方和西方各自不断繁荣发展,形成了两个对应的文化体系。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我们向外开国门,与西方世界交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对西方艺术有更多了解,但同时也发现,我们自身文化关注度相对较低。站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角度,我们探索中国传统雕塑到底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以及它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给今天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这需要我们从审美价值出发进行一番梳理。
(一)
中国雕塑语言之起源
我们的环境问题和造物方式问题是关键所在。在人类史上最早出现的人类雕塑,如维纳斯小像,就出土于奥地利,并且距今29000年左右。这与山西省宿县出的同期骨片兽纹刻画相呼应,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但这两种雕刻方式大不相同。欧洲人已经能用石头做出具有真实雕塑印象作品,而中国人则面临更大的困难。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依赖的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硬度高、易碎性强的地质组成,而欧洲使用的是软硬程度适中的石灰岩。
(二)
不同天分下的创作差异
同样面对自然,但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和生存策略,东方与西方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一方面,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中国人找到了黄土水泥制陶技艺,使陶器成为最初辉煌时期;另一方面,西方人通过改变材料本身实现作品形态变迁,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再加上主观想法及利器,从无到有完成了一件艺术品。而这些差异正是后来的文化差异所体现。
(三)
民间风情与皇家御用
我们的成型方式综合体内含兽造型、功能属性,同时因功能属性改变原有动物特征,因此主客往往不分,在此构成了“无中生有的”方式——复合性强,是中华民族独特风格的一部分。而帝王最重要象征龙,即皇上的代表,也包含各种动物集合,所以陶器、青铜等都成为重要造型形式之一。在面对客观条件下,由于特殊管理层推动国家治理,大业济天下乃知识分子使命;退一步独善其身,则琴棋书画为生活核心。此模式也有局限:文人的艺术被划分为三个阶层—皇家、文人和民间,其中民间才是真正得以独立存在的地方。
(四)
精神追求与儒释道
尽管未能超越绘画地位,但中国雕塑一直没有停滞,因为有精神追求,这就是“儒释道”的核心精神。当儒家的思想影响力达到顶峰,如鲁迅老人的故事,他推崇社会秩序,为官或布衣皆需遵循仁德之美,用玉作为载体。他形成规范,让每个人为社会贡献力量,最终获得表彰,便是建立纪念碑。立碑树传,就是最高荣誉,无论才路还是烈女都值得铭记。而这些都是为了提倡儒家文化思想,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最高褒奖,它们深入汉代一直影响着整个帝国,上行下效,是一种典范作用。
总结:
从历史脉络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时间长河里沉淀下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视觉艺术遗产。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情感诉求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当代社会以及未来的人类视觉语言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的事情,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也激励我们去重新定义现代视觉艺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