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2-2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香液袭,玉露汲,雨前采,箬为笠”。看到这些紫砂壶中的铭文题咏,不禁让人想起以壶铭及篆刻融为一体的曼生壶。陈曼生何许人也?何为曼生壶?其取材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一些紫砂爱好者可能还不够了解。
陈曼生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其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嘉庆六年(1801年),他应科举拔贡,并在溧阳任知县,这使得他与宜兴紫砂的缘分更加深厚。
嘉庆二十一年,当时文化与艺术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文人学士与陶匠合作制壶成为风尚。就在这时期,陈曼生结识了杨彭年的家族工坊,对他们的技艺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公余之暇,他亲自选料、设计新样式,并用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入古雅且富含意境的书体和诗句。这便是如何将传统延续而不拘束,使得紫砂壶获得新的生命力。
曼生壶以简洁明快、流畅自然而著称,其特点在于去除繁复装饰和陈旧样式,而是追求“留白”上的美感和多变的形态设计。它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其中包含了其独特的雕刻艺术,以及苏东坡等文人雅士开始在紫砂上雕刻书法绘画之后所赋予其的一种特殊文化内涵。
据考查,曼生壶共有十八式,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十八种样式。而世人的称呼“十八式”,可能源于人们习惯使用数字来象征完善或成熟,或受佛教影响而如此称呼。此外,它们取材广泛,从自然现象到植物形态,从实用器物到几何形状,再到仿古器物,每一种都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再看那些题名,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四类:
第一类,如“葫芦”、“天鸡”、“钿盒”,通过切换茗茶之趣,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巧妙地融入到了艺术作品中,让观赏者仿佛置身其中,有如品茶一般享受生活的小确幸。
第二类,如“汲直”,更侧重于品茗饮茶修身养性的情怀,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那份淡泊明志的心境,以及对真正饮茶者的敬仰之情。
第三类,如“却月”,则像箴言般启迪人们的人生真谛,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深远的人性哲理,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也作为座右铭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四类,如写景抒情,“若笠”的题铭,则借助诗歌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动静相结合的情景图画,让读者在阅读时心灵被触动,无尽遐思也随之而来,这正是一篇佳作所应该有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