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2-2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香液袭,玉露汲,雨前采,箬为笠”。看到这些紫砂壶中的铭文题咏,不禁让人想起以壶铭及篆刻融为一体的曼生壶。陈曼生何许人也?何为曼生壶?这种疑问不仅是对紫砂艺术的探究,也是对传统延续的演绎。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道光二年(1822年)逝世,是一位能书善画、精于雕琢的文人,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嘉庆时期,当文化与茶艺相结合时,便有了今日紫砂壶的繁荣。在这时期,陈曼生在宜兴附近溧阳任职期间,与杨彭年的合作促进了他对紫砂技艺的了解和支持。这段经历使得他在公余之暇,对沙质进行辨别,并创造出多种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他亲自捉刀,用俊逸的手法,在壶上刻下古雅且契合意境的书体和题句。
因此,“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使得紫砂创作迈入新境界,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在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称谓,这些都表明了名士和制匠之间不可分割的情谊,即使写在 壸上的诗文书画流传,但其价值更依赖于文字本身,这就是名字流传至今并影响后人的原因。
其特点是不加繁复装饰,将形式简化,同时留白较多,上面刻有深刻隽永的铭文诗句。随着时间推移,由苏东坡等文人雅士开始在紫砂上雕刻书法绘画后,它们就拥有特殊文化内涵,而由于设计数量众多而广泛流传,因此在史料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已成为藏家的珍品,其样式至少达到了三十八种左右样式,其中以“十八式”著称,也许因为到18岁被认为是成熟,或受到佛教影响而常用数字象征完善或极致。
取材方面,如自然现象如“却月”,植物形态如“瓜型”,实用器物如钿盒覆斗牛铎井栏合斗笠形,以及几何形如汲直春胜员珠方壶;仿古器如石铫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飞鸿延年瓦天鸡镜瓦乳鼎等。而之前的人们对于紫砂造型缺乏创新,而陈氏则打破这一局限,使之简洁明快面目全新,是茗杯造型史上的一次巨大创新。
深入浅出的题名主要分类如下:
第一类切乎切形,以描写茗杯外观但又超越描写,让情趣横行,如葫芦、“天鸡”、“提梁”。
第二类切茶切茗,更侧重品茶饮茶修身养性,如汲直:“苦而旨”,正所谓甘醇甜酒般美味,有哲理启迪人心真谛意味。
第三类箴言警句,如箴言格言座右铭,对事态评价,比喻自然现象隐含哲理,如月满亏则置座右以为规悟己过进步之道。
第四类写景抒情,用诗意语言营造意境,比兴抒发春秋万象,如若笠:“笠荫暍、茶去渴,我佛无说。”
这样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作热潮,无疑是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样艺术杰作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