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今天,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紫砂界也充斥着各种谣言,有些甚至被奉为“真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谣言是怎样被打破的。
首先,是关于刘一飞石瓢(若竹)的紫砂壶原矿早已没有了的说法。众所周知,紫砂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但由于违法开采和过度开采,使得很多紫砂矿井基本报废。在2005年,宜兴颁布实施了紫砂“禁采令”,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原矿了。在老牌制壶人中有储存泥料的习惯,他们在封矿前大量购进了泥料,以保证售出的每一把壶都是原矿泥料。
其次,是关于陈正初日月同辉纯紫老泥不皱即假的说法。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由于朱泥收缩率大,在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的情况下,朱泥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但现在,有各种环保新窑,如电窑、气窑等,可以控制得比以前好。精心选泥、掌握泥性、炼制得当,不起皱的好朱泥也是有的。
接着,是范泽洪和合(鸟趣)工艺师、大师99%都是代工的一种看法。这可能有一定的存在,但是绝对不是99%。用心做壶的人也不少,并不是所有人眼里只有钱。因此,选择正规平台购买并详细了解产品是很重要的。
然后,是王福君大成壶(宏林刻绘)开壶一定要用豆腐、甘庶煮这个传统方法是否必要的问题。当代工艺烧造的紫砂壶制成品,其土腥味和窑火味已不如以往,这意味着使用之前洗净后直接泡茶已经足够。如果更讲究的话,可以采用热水冲泡放置久闷再清洗这样的方法来保持器物新鲜状态。
接下来,是许智萍本山绿泥西施认为越老越有收藏价值的一种误解。在市场上虚假老壶伪作十分常见,不仅让真正老壶难以升值,也让一些人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应当从多个方面考虑一个紫砂壶是否值钱,而非简单地认为越老越好。
最后,还有李凤一团和气提到听声音就能够判断好的或坏的一个误区。实际上,一把紫砂壶的声音不同,不仅反映出它的地质来源,也反映出它烧造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情况。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决定它真伪或优劣。此外,还有一些未提及但仍然流传于世的谣言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去揭穿它们背后的真相。一旦我们学会思考,不依赖于道听途说的评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我们的美丽艺术品——这就是我们作为爱好者应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