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杨先生的经历是这一现象的缩影。2011年,他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并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其真实性后,花了几百万买下这幅字画。但取回拍品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最后发现都是印刷品。他找到该专家,但得到的回答是“从图片来看,这张作品100%是真的”,直到杨先生将拍卖行告上法庭,这件事情尚未有结论。
类似案例很多。在广州,有人借了吴冠中的作品给齐强看两天,但实际上那幅作品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林伟曾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作品,便拿去给鉴定专家看,结果发现那是一件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真是以假乱真。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这一方面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国家政策监管减弱和利益趋势发展,让造假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现在,对于书画复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们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
中国其实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而现在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因为科技进步让作伪变得更为高级和隐蔽。“传统造假主要有几类:临摹仿制向壁虚造半成品造假雨夹雪夹生饭以及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萧平介绍说,“以前的人工作伪,如果你认真分析的话还是能看到区别,但是科技进步之后,就很难判断。”
目前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高科技作伪手段。而且“我在2006年看到了无网点的书画复制品,这颠覆了我对书画复制观念。”尹毅说。此后印刷业取得长足进展,如美国惠普公司研发出的喷墨设备使用颜料与书写颜色相近,可直接打印无涂层宣纸上的艺术品。这使得检测非常困难:“专门机构还会选择使用印版,然后消除网点,使检测抓不到把柄。”
除了整幅工作室,还有人将名家的作品输入电脑重新组合字体,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条幅和对联。由于成本低,一台普通打印机成本四五万软件千元投资门槛低,因此国内多数处于中低水平,其成果散布在市场;高端公司数量较少,他们成本更多购买昂贵原作进行极少量复制。
此外,不断提升市场需求和提高鉴定的水平也促使造假者不断改善技艺,从而影响整个艺术市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不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还需要不断学习最新技术,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个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