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的波浪般起伏中,民营美术馆如同一艘航向未知海域的小船,它们曾经在前几年的过热增长中狂欢,但如今,在2010年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这些小船似乎已经驶入了一个“冷静”的港湾。这里是他们补课、洗牌的一站。
自2002年以来,一幢位于杭州南山路的青灰色小楼——恒庐美术馆,就成为了中国较早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的起点。席挺军,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亲历过这十几年来艺术行业的起伏跌宕。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同的馆因不同机缘成立。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術館。而1998年,由企业创办的沈阳东宇、天津泰达和成都上河等相继成立,但最终都因各种问题停館。在2002年至2007年的这一时期内,北京今日、上海证大现代艺术博物院以及南京四方等相继建立。随着相关诉求增强和政策不断出台,这些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经营机构也高调挂牌为博物院或文化中心。
但到了2010年,当整个经济生态中的艺术市场迎来了“冷静期”,席挺军说,“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这种“冷静”的喘息机会,或许让这些小船得以反思,以更清晰的心境重新出发。
对于如何让这些小船能够坚持下去,有人认为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开源、节流和品牌建设。在保持学术独立基础上积极寻求社会捐赠,同时控制运作成本,并通过维护学术高度与艺术高度吸引更多商业合作及赞助商捐助。不接受场地租赁、不收售门票的是宋庄文化村,他们一直在封闭环境中讨论艺术问题已经走过了10余载,而他们面临资金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希望能够继续做非盈利文化实体。
相比之下,有一些新兴的地标性项目,如上海龙明星国际画廊和二十一世纪生活文化中心,则先天拥有财务保障,加之地方政府扶持,在逆势中风生水起。这不仅成为其他可行性的参照,也激发了新的思考——如何使更多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结合,使它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价值。
作为老牌民间博物院今日博物院主管高鹏所言:“一个好的博物院是需要‘养’。”在这个充满变数而又充满希望的大舞台上,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只要能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