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艺术盛宴之后,民营美术馆如同一位静静观望的棋手,冷静地思考着接下来的棋局。自从2010年那次热潮过后,这些曾经如星辰般璀璨的民营美术馆,如今却被迫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艺术市场的复杂浪涛中生存下来?
“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席挺军这样说,他是杭州南山路上恒庐美术馆创办人之一,也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他亲历了艺术行业十几年的起伏跌宕。
今天,我国民营美术馆已经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每一家都有其独特之处。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然而,不幸的是,那时许多其他机构也因各种原因停业。
到了2002年,一波新兴力量涌现,其中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館、南京四方美術館等。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的经营机构也高调挂牌为美術館或藝術館。这场建館热随着相关诉求和政策出台而迎来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到了2010年,当整个经济生态中的艺术市场也到达了“冷静期”,这些曾经高歌猛进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片空旷的大海边,他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发展路径。而现在,他们正是在这个“冷静”的喘息机会中寻找新的方向。
对于如何保持独立性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开源、节流和品牌建设作为关键点来看待。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社会捐赠,同时控制运作成本,以此来吸引更多商业合作以及赞助商捐助。不接受场地租赁、不收售门票的小型非盈利性质博物室虽然面临资金压力,但希望能够继续以纯粹的情感去做事,而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
相比之下,有些拥有资本背景或者地方政府支持的大型博物室,在逆境中依然能够风雨无阻前行。近来,还有一些新兴力量通过加入股市等方式融资,并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交汇点,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体验文化产品。
尽管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但可以看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民營藝術館,都需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自身成长之道。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候,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找到正确的问题所在,并勇敢地迈出那个一步——即使它意味着踏入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