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含金量在今天书画界中被提及,徐建融教授曾说:“现在的创作、鉴定都跟不上古人,而造假技术却越来越高明。”自唐代以来,收藏与造假就始终并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
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了艺术创作,也间接加速了造假行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监管力度减弱,加之利益趋势所驱使,造假行业正在向专业化和集团化迈进。
1.面对新型“技术挑战”
在拍卖公司展出时,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分享给专家,以确认作品真伪,为之后拍卖做准备,这是许多藏家的常规操作。2011年,有一位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某拍卖行发现了一幅李可染的作品,但他并不确定,“于是,我把作品发给研究李可染专家的专家,他们回复说100%是真的。我便花几百万买下这幅作品。”
然而,当杨先生将字画取回后,在自然光下检查时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他要求退还,但拍卖公司否认可能存在印刷品的问题。杨先生将字画送至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最终揭示为完全是印刷品。这次事件至今未有结案。
类似这样的案例多见。在广州,一位以林伟(化名)购买了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的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因为跟齐强关系熟悉之前也有过借画经历,都按时归还没问题,所以直接借出去。”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但林伟当即没有注意,就收起来了。当他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与自己相同的一模一样的作品,他赶紧查看自己的那幅,“颜色有些不对,其它都正常,但心里总怀疑,就拿去让鉴定专家看结果显示这是一个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简直以假乱真。”
尽管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协商解决,但是书画印刷技术让林伟感到惊悚,从此他携带50倍放大镜随身,以确保每次观赏前先检查是否为复制品。
2.从手工艺到科技产业
利用百度搜索“书画+造假”,得到724000个结果,显示书画造假已经不是新现象,是艺术市场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自古有传统的手工艺级别的巧妙伪装,现在则逐渐向更高科技水平转变。
据多年从事书画鉴定的萧平介绍:“传统上的主要方法有临摹、仿制、向壁虚构等。但现在出现了新的技巧:水印添墨、电脑打印,以及装裱作旧等更为高级的手法。”
3.猫鼠游戏:鉴定与伪造成长
这种不断变化的情况,让一些老专家感到困惑:“我们以前靠眼睛,看手感;现在靠鼻子闻,看耳朵听。”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印出吴冠中的油漆或水粉,还能呈现立体效果。“我们的眼力和手感都失效了。”
尹毅指出:“我2006年第一次遇到无网点但精准复制品,这改变了我对于复制工作的心态。”近期,一种新的彩色喷墨设备由美国惠普研发,它使用颜料墨,与真正绘师使用相同,可以直接在宣纸上打印。此外,有些机构选择激光制版,然后消除网点,使得检测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整体复制,还有人采用采集图像,将其各部分重新组合成全新的绘作。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当前这些新兴技艺,我们提出了初步识别办法,如阳光下观察,或40-50倍放大镜检查空白区域是否有迹象表明是原版留下的痕迹——脏版。此外,由于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对于识别已知伪作也需不断更新知识库和技能库。而且,即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也很容易成为“睁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