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分乃国之大典,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士民不得擅祀。此时民间正是外出踏青的开始。或妇孺户外放风筝,或男女老少饮酒簪花,或野外踏青挑挖野菜。今日为春分,春气暖而玄鸟至,在这鸟语花香的时节,带大家走进敦煌莫高窟,看看敦煌壁画中的候鸟珍禽,去领略1600多年前的春天。
“今日为春分,玄鸟回到屋檐,若有雨,可移花接木,每一刻都是黄金。”《徒然草》中再朴素不过的几句描写,就能将郁达夫、塔可夫斯基等人迷得七荤八素。文人导演们生性敏感,可即便平常人面对此情此景,也按捺不住想要烹茶饮绿。
敦煌写本类书《应机抄》(S.1380)对春季、秋季物候有这番描述:“夫鸟巢不厌高,鱼潜不厌深,春气发而百草生,秋气发而万物成。夫阳春自和,生长者未必俱忻;阴秋自凄,凋落者未必尽恐。春气暖而玄鸟至,秋风扇而寒蝉吟,时使之然。”这和《徒然草》有异曲同工之妙——鸟飞进了文字里。
“春江水暖鸭先知”,鸟禽自带对气候变化灵敏的感知系统,向来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在春暖花开时,带一本《鸟类图谱》出门,可以认不少鸟。鱼游于水,鸟栖于树,越是雨水丰沛的地方,越适合草木生长,越能吸引更多禽鸟前来遛弯儿。但这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定律,就有非常事件发生在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不宜植物生长的戈壁荒漠——敦煌没有“小桃灼灼柳鬖(音同三)鬖” “雨晴风暖烟淡”的温润春色,那是江南才有的明丽和清新,却并不妨碍“我偏要不走寻常路”的鸟类来到敦煌。
在莫高窟,壁画上早就留下了丰富的鸟类形象,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首先看一看现实中的禽鸟。
在莫高窟第435窟中,可以看到一只白鹅藏在窟顶的平棋图案中,中心方井当作水池,以绿色来表示,中间画一朵莲花图案,在方井相对的两角各画出一只白鹅,富有生活情趣。
莫高窟第360窟 中,天鹅的起舞,更是夺人耳目,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观无量寿经变天国伎乐的下面、平台两侧各有一只白天鹅站在莲池小岛上,曲颈挺胸、舒展双翅。画法是在绿色池水上直接以厚重的白粉塑造形象,从现状看,略去了轮廓内之细部描写,类似于“剪影”。
莫高窟第285窟则是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中的小品。莲池中长着枝枝花蕾,小鸭在池中闲游,鹭鸶独立于水中,在梳理羽毛。作者用悠闲的动物们衬托出强盗皈依佛法时的祥和气氛。
另外,莫高窟第285窟还有由鹦鹉和忍冬纹样组成的龛楣图案,两只鹦鹉立于花蕾之上,红嘴红爪,浅蓝色羽毛。在佛教本生故事中,鹦鹉通常是知恩图报的仁禽。
莫高窟第332窟是涅槃经变中两只为佛致哀的孔雀,一只尾羽高举、两翅?动、显得焦躁不安;另一只看似平静,但眼神悲哀。在造型上与早期所画的孔雀比较,装饰意味淡化,显得更加真实细腻。
这是观无量寿经变的局部,两只鹤在玛瑙镶嵌的地面上翩翩起舞,其中一只引颈长鸣,莲池中有玩耍的儿童和成双成对的鸳鸯。有趣的是还有两个为鹤伴奏的儿童,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涅槃经变中,当佛涅槃之时,各种动物都发出悲鸣。在莫高窟第158窟中,大雁从远处飞来,嘴衔莲花,向佛作鲜花供养,表示哀悼与敬仰之情。大雁的眼神中有几分惊愕与悲哀,与主题内容气氛相协调。
除了现实中的禽鸟瑞兽,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有神鸟虚空中飞翔。
首先,莫高窟第420窟的画面里群鸟听法格外特别,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各种禽鸟前来围绕释迦听法。这些禽鸟都流露出对佛法崇敬的情态。
然后是出现在莫高窟第9窟的金翅鸟。它所在的画面描绘的是劳度叉斗圣经变的一个情节。表现外道劳度叉变成一条毒龙,与佛舍利弗斗法,舍利弗变为一只金翅鸟,啄其眼、裂其身。画面紧张激烈,画工精细,造型生动。
最后,重点关注一下莫高窟第249窟 。这个窟中可谓神鸟种类丰富多彩,有玄鸟、凤鸟、青鸟,也有千秋长命鸟。
第249窟描绘了这样的一个场景,站在山石上的狒狒向远处瞭望,在它的上方,虚空之中一只玄鸟在飞。山中一只鹿也举首张望着天空中的动静。它们都从不同视角共同关注着须弥山上的美妙奇景。
在虚空中飞翔的凤鸟,低声鸣叫,后尾生有雉翎,尾羽高高飘起。
千秋长命鸟,在虚空流动的星云间展翅而飞,应为导引护送升仙的人面鸟,亦或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东方神句芒。
传说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它昂首挺胸、鼓翅举尾,与朱雀、玄武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禽神兽共舞于佛窟之内。
诸多的鸟类在敦煌壁画中,灵动了无数个春天,也和众多物种一起,构成了一个浩瀚的博物学世界。
莫高窟作为荒漠戈壁中的一小片“绿洲”,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会有不少鸟儿闻讯从他乡赶来。自此春分后,在昼长夜短的日子里,于这片绿洲上啜饮、筑巢、嬉戏,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于敦煌研究院)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