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哲思


«安格尔肖像 »
皮埃尔・博提特(Pierre Lanith Petit)
摄于1860年左右,
藏于奥赛博物馆
©photo musée d'Orsay / rmn

大事记

1780年,出生于法国蒙托邦(Montauban)

1791年, 进入图卢兹艺术学院(l’Académie des arts de Toulouse)

1797年起, 师从雅克·路易·大卫,并在巴黎美院上课。

1801年, 获得罗马奖第一名

1807年,因获罗马奖,被送往罗马的美第奇别墅进行深造。

1824年,返回巴黎,开始在国立美院执教

1834年起,担任罗马美第奇别墅负责人

1841年,再次回到巴黎

1867年,去世,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是法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著名画家。面对德拉克洛瓦派的罗曼主义,安格尔仍是古典主义的簇拥者,但是他也在古典的基础上发展了自我的风格。因此后世称他为“新古典主义”派先锋。

他多绘有历史类,人物肖像和女子为主题的画作。他笔下的女子尤为著名。这些女性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安格尔的个人风格,“古典主义基础上的安格尔式理想主义”:圆润舒展的躯体,柔软近乎病态的肉体以及有一对杏眼的古典式脸庞,并且有雕塑感。


«朱庇特和安提俄珀» (Jupiter et Antiope)
创作于1851年
布面油画
H. 32,5 ; L. 43,5
藏于奥赛博物馆
©photo musée d'Orsay / rmn

安格尔从小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他的艺术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安格尔(Joseph Ingres )。老安格尔是一名画家,雕塑家以及装饰艺术家,在蒙托邦有一定名望。他在安格尔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自己儿子的天赋,于是他教授小安格尔绘画,小提琴等等。也经常带领小安格尔拜访自己的同僚,参观学习其他不同的艺术技艺。11岁的时候,小安格尔的绘画功底已经十分扎实,在父亲的陪伴下到图卢兹艺术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在学校里,安格尔接触到了大量古艺术品。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安格尔深醉于古典的美,他的技艺也日渐娴熟。他本人还十分推崇拉斐尔式的明晰细腻以及普桑笔下的古典美和哲思。

6年以后,安格尔在父亲的同僚,也是当时图卢兹奥古斯丁博物馆的负责人:约瑟夫·洛克的引荐下,和其儿子一同前往巴黎,在大师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画室中学习绘画。同时也在巴黎美院注册。

安格尔在早期常常画肖像,他细腻和典雅的风格使他颇受好评。越来越多的上流社会人士向他订购。他希望借由画肖像的名声,慢慢接到大的历史题材画的订购。他的目标是成为主流的历史画画家,因为历史题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至上的主题。

1801年的一幅 ·阿伽门农的大使们· 使安格尔在罗马奖评选中拨得头筹。但是由于举办方的资金短缺,常规奖励即“送往罗马美第奇别墅即法兰西学院学习深造”被延迟,安格尔于1806年出发前往罗马。

因此在巴黎的时候,安格尔有机会便徜徉于当时的拿破仑博物馆(卢浮宫的前身)的艺术世界里,这座艺术殿堂汇集了拿破仑在欧洲的多场战役后掠夺的当地艺术品。

彼时年轻的他在去罗马之前,已名气渐长,尤其是在收到了绘画拿破仑一世人像的订购,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在1812年的时候,拿破仑向其订购了好几幅画,其中就有著名的 ·奥西恩之梦·(Le Songe d’Ossian)。

自1807年到达了意大利,安格尔选择了在罗马长期居住,他沉醉于文艺复兴时候的艺术珍品,非常推崇拉斐尔。他在1820年以后又在佛罗伦萨生活过一段时间。

到了意大利之后的人物画,肖像画更是精致,画面汇集了安格尔过往所学的艺术的精华以及个人对于所学的理解。既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体态,又有荷兰画家们柔光的描绘。比如:1814年他创作了著名的 ·大宫女· (La Grande Odalisque), ·拉斐尔和弗尔莉娜· (Rapha·l et la Fornarina)。

尽管长期的意大利生活使他似乎被隔离在了巴黎艺术圈之外,但是由于他曾获得的殊荣和其作品的流通,当他1824年回到法国的时候,仍然快速被社会认可。他于同年进入美院授课,次年开设有画室。他在课堂上十分强调“线条”的重要性,建议学生简化创作。

1834年,也就是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美第奇别墅的寄宿学生如今成为了别墅的负责人,他不但熟悉教学内容,也深知别墅的运行模式,他很快成为了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兼行政人员。

1841年再一次回到法国的安格尔很快受到了路易·飞利浦一世的青睐,后拿破仑三世也对他青眼相加,安格尔基本上算是官方画家。在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有一整间展厅用于展览安格尔的作品。作品 ·水源· (la Source)便是在这一事业巅峰时期所创作的。


«水源 » (La Source)
创作于1820至1856年间布面油画
H. 163,0 ; L. 80,0
藏于奥赛博物馆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Thierry Le Mage

安格尔的这幅作品酝酿良久,初稿是在1820年时候画的,最终作品的完成要到1856年。由于画作的尺寸非常大,并且是竖版的,因此这幅作品的完成还有他两个学生的参与。

画中的少女占据了大部分画框,体态修长,身型丰腴,姿态婀娜,肌理无瑕。她一双杏眼直视前方,朱唇微启,无比动人。画中呈现的不仅是静态的“维纳斯”般的少女之美,也是一种安格尔式的理想之美。在古典比例和样貌美之上,安格尔更加强调了线条之美和躯体之柔,笔触细腻,色调温润。整体既有丝绒般的顺滑和软感,又有大理石般的流畅和质感。正如作品名字:·水源·。安格尔对于光的描绘是低调沉静的,没有什么过多的闪耀感,有的只是较为亚光的实体感,人物看起来似乎是真实的。

此外,简单朴素的四周环境的描绘也衬托出了少女的美,尤其树叶的繁杂和粗糙的岩石与少女的洁白无瑕的肌体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画面最下方的水面映照着少女的脚踝和纤足,这部分作为画面的“底”,或者说是“维纳斯的王座”,又或者如同波提切利的 ·维纳斯的诞生· 中承托美的水面,恰到好处,它平衡了少女的质量重感,又凸显了这种理想美轻盈诱人的一面。

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曾表示,这少女既真实又梦幻的美,体现在了如此柔美、清新、充满生机、浴光通透的纤体上。他认为安格尔式的理想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巅峰时期的安格尔创作了不少女子人像,以维纳斯之名,尽情下笔描绘个人对于理想美的见解。


«帕福斯的维纳斯» (Vénus à Paphos)
亚历山大・德高福(Alexandre Desgoffe)参与创作
创作于1852年左右
布面油画
H. 91,5 ; L. 70,3
藏于奥赛博物馆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Franck Raux

这幅画是安格尔和自己的学生也是风景画画家的亚历山大·德高福共同完成的。后者主要执笔画维纳斯背后茂密的绿色植物和含苞待放的花朵。

画中的维纳斯的身份也可以由左上角古典庙宇的一角和她跟前的小丘比特来判断。这里的维纳斯似乎隐藏着神性,而是以凡人之姿出现。

维纳斯的四周景象都用于衬托维纳斯。丘比特的脸和身体甚至是模糊的,只有维纳斯和远处的神庙被光笼罩着。维纳斯的身体侧着,而脸部有四分之三是面向我们的,脸部的细致雕琢说明这是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依然是古典雕塑般的眉眼鼻,然而此处的特点是蓝灰色的眼镜略带忧郁,小巧的朱唇轻抿,挽起的头发尽显典雅之感。

相反地,画中侧着的躯体却似乎美中不足,丰腴却也略显笨重,体态有一定的变形。因为画中的女子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模特安托妮·巴莱所创作的,她是是某位富有的议员的女儿。后世的学者们不禁质疑,如此一位上流社会的小姐是如何在安格尔笔下以维纳斯的名义呈现美丽的,到底是画维纳斯,还是画巴莱小姐。

安格尔注重线条,简单明了的风格影响了一批后来的艺术家,如德加、高更和莫里斯·德尼。毕加索也十分推崇安格尔的严谨细腻的理想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