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成都蓬皮杜一场在地展如何汇聚思想科技与艺术

从巴黎到成都,当蓬皮杜来到了中国西南重镇成都,汇集了20多个国家、近60位艺术家作品,人、思想、技术三者交汇,会成就怎样一场探索未来、技术与生态的当代艺术大展?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Cosmopolis #1.5: Enlarged Intelligence)是由该平台发起的第二个大型展览,也是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作为全球重要艺术机构首次在中国城市进行“在地”策展实践。在首届主题“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主题升级为“延展智慧”,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关注快速的技术变革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关注城乡空间关系,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和其他技术文化转型相关的社会与生态影响、科技与公共空间等议题,并对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和生态智能来推动社会发展展开想象。

今日我们来到本次双年展的主展场东郊记忆,来探索这属于“全球都市”的艺术与智慧,聆听在本次平台上来自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双年展主展场东郊记忆;图片来源: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集体智慧”是作为“全球都市”的第一届主题,而这次“延展智慧”的作品将更多侧重于亚洲和非洲,展览也是艺术家所理解的在城市转型背景下,科技对人生活和工作的改变,对生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态度的改变。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我们可以看到,以当下社会惊人的发展速度,人与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口、思想也在不断的流变之中……

亚洲全球化和城镇化飞速进展的背后

毋庸置疑,亚洲在整个世界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处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我们有因进步带来的惊喜和亢奋,也会因为其负面效应而产生的自省与反思。

艺术家魏皓严(中国)作为建筑师与嗯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近年来尤其关注城市街道网络。他对重庆及世界上其他城市的生活生态与规划设计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互动有着深入的观察。


魏皓严/嗯工作室《为心模典 E 三定,步行大观出奇观》

如今大部分的城市规划方案都呈现出经济发展之上,在中国尤为如此。而重庆这座城市的性格活泼而生猛,这里展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中,艺术家将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径至于最中心的位置。实现了久违的在冷漠城市发展中对人文的关照。

同样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崔洁,她以建筑绘画著名,她对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城市中受到不同现代主义流派所影响的寻常建筑感兴趣。这些流派包括包豪斯苏联风格的这些外来影响,有时被误会,但不妨碍最终作为具有生产性的本地语言。


崔洁参展作品《错误模型》

本次展出的《错误模型》系列作品中,通过多重透视颜料层的堆叠和重组等视觉技法,来表现城市的空间面貌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所经历的变化。而艺术家对这种变化的记录正是艺术家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最真实的态度。

成都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也给予了艺术家黄汉明(新加坡/德国)无尽的灵感。本次其参展作品《竹制飞船》源于艺术家黄汉明对于中国戏剧和科幻小说的长期兴趣。这件作品将个人故事与当地风味结合制作了一部MV,其中包括了川剧的变脸技巧和嘻哈表演,成都正是这些表演形式的重要中心,故事引导观众穿越时空,也参考了过去三十年来在四川蓬勃发展的场景,突出了成都城市的变迁与后工业城市的遗址重叠在一起给人带来的震撼。


黄汉明参展作品《竹制飞船》

可以说,我们无法避免社会高速发展中会给人和生态带来的困境,这同样影响到青年艺术家邱黯雄(中国),在其以新山海经为题材的动画《新山海经3》中,艺术家将水墨的语言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以传统的视觉机制和表现力强烈的画面,内容涉及全球地缘、环境问题,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异化、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代价等等,在娱乐至死的虚拟空间和荒芜的现实之间,人类似乎无处可逃。


邱黯雄参展作品《新山海经3》


邱黯雄参展作品《新山海经3》

然而,真的无处可逃吗?艺术家刘丹(中国)似乎找到对应困境的途径。其参展作品《勺园太湖石》讲述着他自己的理念。


刘丹参展作品《勺园太湖石》

“观石” 是中国传统文人一项重要的精神活动,石头激起人的精神冥想,在任何古文明中都是信息的承载者,以微观浓缩宏观。艺术家认为:‘石头这一物质形成在中国文化里对如何营造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中,承担着一种转换时空的作用。”

来自非洲的反乌托邦视角

科技,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无比巨大的改变,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攫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此,本次参展的非洲艺术家们则引发了我们沉痛的反思。

瓦努里·卡伊乌(肯尼亚)作为导演作家和制片人,这次参展的作品是一部科幻片,故事发生在东非某地。故事中的女主角努力的想要使绿色植物重新在地球上焕发生机。这部影片描绘了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反乌托邦未来,在那里地球生态系统和个体的基本自由变得一样脆弱不堪。


瓦努里·卡伊乌参展作品

同样反乌托邦未来的非洲艺术家弗朗索瓦·克努埃泽(南非),在其作品《核心垃圾—达塔尔》中,主角因为一个意外,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由电子垃圾组成的虚构人物,通过科幻叙事,《核心垃圾》讨论非洲国家是怎样被牵扯进国际科技流通中。而他参展的另一件作品《核心垃圾—电子亡灵》中,他做了一件塑料盔甲服,由电子垃圾集合组成,包括电路板和电线。


弗朗索瓦·克努埃泽参展作品《核心垃圾—达塔尔》

一方面非洲国家是外国高科技废料的排放处,同时也是北美以及欧洲企业攫取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新技术之地。而在他看来,人在这个购买和抛弃电子产品的文化中被彻底物化了。


弗朗索瓦·克努埃泽参展作品《核心垃圾—电子亡灵》

来自环境的扼杀or人类自我终结?

生态环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对人类巨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城市转型背景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对我们的生存呢?

曹明浩和陈建军(中国)的《一段河流在注解之后》是他们两人的研究性项目,追问了当代都市中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中间关系。比如,城市研究系列中曹明浩和陈建军与成都水井坊社区居民宫素清合作,一同重访多个地点,并通过他的私人讲述建造出一幅另类的地理叙述和城市档案。


曹明浩和陈建军参展作品《一段河流在注解之后》


曹明浩和陈建军参展作品《一段河流在注解之后》

而他们记录的城市档案在我们看来,成为永远回不去的回忆。

在印度艺术家希尔帕·古普塔眼中,我们的周遭环境无时不刻的被影响着。在这件《无题(影子)》互动装置中,观众的影子被捕捉并投影到对面的墙上,在投影上无法辨认的物体或生物从天而降,似乎是工业垃圾,也像是制造业器材零件,他们慢慢吸附到人影上,观众的影子渐渐被物体淹没,逐渐消失。艺术家似乎发出了预言:人类自我终将消失在这些科技物件之中。


希尔帕·古普塔参展作品《无题(影子)》

类似的,在塔比塔·瑞塞尔(巴黎)眼中,消失不是人类可怕的结局,更可怕的是,我们成为掠夺、伤害的共谋者。她的参展作品《潮汐深处》探索传播系统的技术扩张是怎样在人为掠夺中扩张的,跨国企业推行的电子殖民路线和奴隶贩卖交易路线实现了惊人的重合。


塔比塔·瑞塞尔参展作品《潮汐深处》

海洋在历史上是一个殖民剥削的天然平台,这个特性在沟通全世界的海底光纤结构中还在延续,通过揭示对自然掠夺的历史根源,瑞塞尔最终邀请我们思考全世界用户不经意间向通讯公司提交数据时,怎样成为监控技术的共谋。

炸弹会在何时被引爆?

人类,以一个集体的存在,对于自然、对于生态的伤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人类变为真实的个体时,却总被宏观历史所覆盖。


弗朗索瓦·泽维尔·格布雷参展作品《游泳池》

弗朗索瓦·泽维尔·格布雷(法国)创作持续记录非洲和欧洲的现代废墟,即被工业或历史发展淘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这个《游泳池》项目中,艺术家通过挖掘巴马科的一个泳池的历史,结合口述、摄影、装置折射出马里地区的发展和殖民史。奇特的是,在泳池的景象中我们看不到水,就好似真实的个体总会被宏观历史所掩盖。


弗朗索瓦·泽维尔·格布雷参展作品《游泳池》

正如在格布雷作品中消失的水给人带来的焦虑感,艺术家袁广鸣(中国)则将这种焦虑感放到了最大。在录像《明日乐园》中,袁广鸣用模型搭建了精致祥和的游乐园场景,然而背后却埋伏着一触即发的灾难,这个片段成为一种隐喻,适用于被大大小小危机所包围和侵害的个体。


袁广鸣参展作品《明日乐园》

气候变化、经济萎缩、,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炸弹会在何时何地被突然引爆。

同样表现灾难场景的来自艺术家拉瑞莎·桑索尔(巴基斯塔)和索伦·林德(丹麦)作品:《他们覆盖天际,直至漆黑一片》这个雕塑由1500件宇宙飞船组成,令人不安的科幻美学使人想起圣经中的灾难。艺术家运用推理小说来抵抗统治者历史书写的规则。


拉瑞莎·桑索尔参展作品《他们覆盖天际,直至漆黑一片》

大型基础建设、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进程是否以某种代价换取而来?又是谁承担这些代价?

中国艺术家刘窗对此作出自己的回应,在作品《比特币挖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中,诸多看似无关的事物竟都由当今被广泛热议的比特币勾连起来,比特币以及区块链接技术去中心化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刘窗通过调查比特币的运作状况,挖掘和相隔甚远的历史片段之间的联系,影片出现的少数民族形象和配音,与先进的比特币技术形成鲜明的对比。


刘窗参展作品《比特币挖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

尽管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种种剧烈转变还未有充分的理解,但带着一种灵活的、跨学科的、好奇的态度向不同的存在认知和存在的方式敞开怀抱,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正给我们的时代正提供更丰富的创造性和强有力的回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