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1362—1416),明朝初年画家,江苏无锡人。其自幼聪颖,能文善书,尤喜绘画。王绂相貌英俊,风度翩翩,是一位充满才气、浑身上下都透着“文艺范儿”的风流雅士。但是他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生都 王绂(1362—1416),明朝初年画家,江苏无锡人。其自幼聪颖,能文善书,尤喜绘画。王绂相貌英俊,风度翩翩,是一位充满才气、浑身上下都透着“文艺范儿”的风流雅士。但是他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生都充满了坎坷。明洪武十一年(1378)王绂应召入京,因触犯权贵,不久便被罢回乡,后又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件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1年。建文二年(1400)王绂获释返乡,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永乐元年(1403),王绂因擅长书法而被举荐,任职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后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擅画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曾师法元末画坛巨擘吴镇、王蒙、倪瓒等。他的山水画受王蒙、倪瓒影响甚深,既有王蒙苍郁的风格,又有倪瓒旷远的意境。但不知何故,对于山水画他又不肯轻易动笔,只有在饮酒至酣、半醉半醒时方才尽情涂抹挥洒,真可谓“惜墨如金”!后人作诗“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以表达对他山水画作的渴求与赞赏。也正因为如此,王绂的山水画流传不多,只有《山亭文会》《潇湘秋意图》《溪山渔隐图》等存世。其中,《山亭文会》是他的代表作,图中描绘了文人雅士聚会的情景。画中云山高耸,巍峨险峻,秋枫杂染,幽深绝妙。而白云深处却不乏亭舍,草木繁茂,生机盎然。在丛树掩映的山亭内,只见几位文人高士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两个侍童怀抱古琴紧随其后。不远处的河面小舟上,负载着一位须髯飘飘、敞怀露胸的老者。岸边,两人不紧不慢地走着,悠然自得。该图采用“高远法”,立意高古,笔墨华滋,在继承宋元绘画的基础上又糅进了许多新鲜元素。画中山石先以干涩的淡墨皴擦,然后层层叠加,最终以浓重的墨色勾皴点苔,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润泽、清灵爽健的艺术效果。这是王绂向往的佳境,大概也是他乐于隐居的原因吧。 王绂的山水画创作对后来的“吴门画派”有一定的影响。这从董其昌关于“吴门画派”产生过程的述说中可窥一斑。我们通常以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为沈周;而实际上,杜琼、沈恒才是该画派的始祖。杜琼为沈周的老师,沈恒是沈周的父亲。除杜琼、沈恒外,沈周的伯父沈员以及画界前辈刘珏、解缙、王绂等都是“吴门画派”的先驱。他们秉承元末文人画的传统,构筑起了元、明绘画传承的桥梁,从而使明代“吴门画派”与元代的文人画自然对接。在“吴门画派”形成的过程中,陈汝言、徐贲等过渡性人物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们使元末文人画在明初这一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发展、延续。陈汝言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水墨淋漓,亮丽清秀,线条硬实,功力深厚,点、画、皴、擦皆有法度,可以称得上是行家里手。徐贲的山水画也取法董、巨,近乎王蒙气格,笔致苍茫、秀润而有萧然之气,元人味道十足。他们一方面把学习古人笔墨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加以充实;另一方面也在尝试结合“元四家”的画法,表达内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吴门画派”的文人画精神是由王绂等人开启,然后再经杜琼、沈员、沈恒等人发扬光大,最后由沈周集大成的。 王绂喜画墨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枯木竹石图》等作品行世。他的墨竹吸收了北宋以来的各家之长,继承了文同、柯九思、倪瓒等人的传统精髓,笔致纵横利落,遒劲中见姿媚,具有挥洒自如、潇洒飘逸、清劲挺秀、文雅精致的独特风格。如《淇渭图》,笔致清简,洒脱不羁,文气十足,开元末明初竹画创作之先河。董其昌评“国朝画竹中,王中秘(绂)为开山手”,后人称其墨竹为“明朝第一”。 建文四年(1402),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此图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南巡时曾在惠山一边品二泉水,一边观画题咏。可惜的是,该图在一场火灾中被焚毁了,今人无从得见。 王绂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不慕钱财,甚至视金钱如粪土。史载:“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有一次, 黔国公沐晟退朝后从后面喊王绂的名字,王绂没有回应。同朝官员对王绂说:“黔国公叫你,你没有听到吗?”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而是知道他一定又是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追赶上王绂后,果然提出想请他作画。王绂出于礼貌,只是点了下头,没有说给作也没有说不给作。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沐晟来信催促,王绂才勉强为他作画,并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他与平仲微往来较多,而平仲微又是我的朋友,我把画先交给平仲微,然后再由平仲微转交黔国公比较妥当。”你看,王绂是如此清高,文人风骨显露无遗。李白笔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在王绂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还有一次,王绂晚间在散步时忽然听到月影朦胧的高楼里传来悠扬的箫声,十分悦耳。王绂伫立良久,竟然在箫声中听出了诗情雅韵,突发灵感奇思,回家后提笔挥毫,依据“箫中之意”画了一幅水墨淋漓的《竹石图》。第二天,他拿着这幅《竹石图》去寻找“月照高楼吹玉箫”的雅士。见面赠画后王绂才知道那位“雅士”是一个有钱的商人。富商误认为王绂赠画是冲着自己的钱财来的,于是拿出珍贵的礼物请王绂再画一幅。王绂感到愕然,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画不尊重,更是对其人格的羞辱。他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听你的箫声,以为是高雅之士才送画给你。不料你眼中只有钱财,如此庸俗实在不配有我的画!”说完便将《竹石图》要回当场撕毁,然后扬长而去。 这就是王绂,一个品位高雅、品性高洁、不坠青云之志,既“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不沾染“铜臭”的傲骨铮铮的古代文人。 山亭文会 王绂 作 《溪山渔隐图》局部 王绂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