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大全 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第九回尘寰墨语张江舟作品展启幕 2024年11月05日 2024年11月05日 0 views 展览现场 8月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尘寰墨语·张江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颂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九回,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前副院长张江舟近三年来的艺术创作60余件,展现出张江舟对所处时代的理性思辨,呼唤人类观照性灵、回归内心的文化态度。展览主题“尘寰·墨语”是对其2013年“生命·墨语”创作主题的延伸,是其对历史文脉、人类命运等的持续关注,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的生存境遇、精神经历、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了他对当代都市相关的社会题材以及人文问题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采访中表示:“此次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以个展的形式,展出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形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展览以‘大道不孤’为主题,旨在表达我们始终遵循与坚守‘大道’的初心和决心,也意图传递我们始终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信念与信心。同时也意在传达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之间一种以艺传道、以艺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的精神。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美术的‘国家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艺术创作本身就承载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承载了对中国价值和精神弘扬的工作任务。如果说艺术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与认识,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那么我们就是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从张江舟写在展览前的自序和随笔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次‘尘寰墨语’展更多强调了一种对自我心灵的发掘与追问,这在他作品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中都有所体现,我觉得体现了张江舟非常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深入生活的思想深度。” 展览现场 军人这一职业与个人经历给予他的独特生命体验,成为张江舟艺术表达中恒久不变的主题,这也让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很强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无论是此前的“生命·墨语”展还是此次“尘寰·墨语”展,都充分体现出了张江舟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悲悯,以及他作为军人与艺术家的担当与责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杨晓阳进一步谈道:“艺术作品要表现生活,但是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动荡与危机,都促使张江舟在思想认识与个人艺术语言上寻找新的突破,来表达更为复杂的人的生命本源、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而这些思考的表达如果单单借助直观的、具象的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今天的展览中,也能看到他在艺术形式与语言上更为发散的探索与实践。” 展览现场 “我觉得张江舟在此次展览中对生命主体的提炼上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采访中首先充分肯定了此次展览的意义,继而表示:“生命是整个大千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尘寰本身也意味着我们人的生命犹如一粒尘土,我们不要过分放大人的主体价值,而是要将其放在整个宇宙中去观察它、守护它,因此我们必须从生命的角度,学会和万物和谐相处。如果说‘生命·墨语’是江舟对人的生命和主体价值的放大和推崇,那么这一次他就将其还原到整个宇宙中的一部分来观看和理解,这是江舟境界和观念上的一个巨大提升与进步。而在艺术语言的转换上,则更为抽象和观念化,‘生命·墨语’时期的‘形’基本上是完整的,甚至有个性的,但这次很多东西都被淹没掉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主体表达,更多是把某一个部分放大,更为抽象、更为观念化,我们看起来更费劲,但更有咀嚼的意义。总的来说,人的生命价值在尘寰的复归和语言的价值放大之间,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画面逻辑关系,这正是张江舟艺术的取向,我相信江舟的作品会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观念、越来越象征,因为这是一切伟大绘画最终的归宿。”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前副院长纪连彬在采访中谈道:“张江舟的这批作品,既有与此前‘生命·墨语’的某种延伸与关联,也通过全新的作品架构、笔墨形式与艺术语言,重新探讨了他对于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悟。今天,我们能在他充满个性化的水墨语言与个人符号的运用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有着高度责任心的艺术家面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我觉得这是他给予我艺术上最深刻的领悟。” 展览现场 “此前张江舟的生命墨语,更多表达地是对生命伤逝的一种悲怀,发掘到了人性深处对于生命的思考,而这次他像是回到现实中,传递出人们在不同生命境遇中的情感表达,有对生命的赞扬、哀叹与忧郁,种种情绪像是被冰结在一起。”中国国家画院原美术馆馆长何加林说道,“所以我们看江舟的作品,不但要从艺术语言上理解他如何率真地表达情绪,还要体会他带给我们的心境与直觉的变化。他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现代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但又超越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而是通过笔墨传递一种内在精神的格局。” 展览现场 张江舟多年来在人物画的思考与推进上真正深入到了文化的深层,他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来观照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画面上呈现出碎片式,凝聚式,敦厚式的全新笔墨与造型,传达出具有沉雄与冲淡并融的一种当代审美创新与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田黎明在采访中就张江舟艺术语言中的生命力量谈到,张江舟把人物造型与笔墨方位与平衡、扭曲、挣扎、阵痛一起向着升华,向着整体,向着从遭遇升向境遇,向着他内心的发问,向着人性的内美转化为大我之境,这种审美我觉得在江舟的作品中生发出一种崇高的意味,这种崇高感体现了江舟对人物造型和笔墨的新思考,新创造。在江舟新作中,我们看到江舟在画面里贮存着人与人依存的情感,贮存着现代人的群体境界,并注入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社会责任与时代发展进程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家国情怀,传达出他从审美上立足时代、人性、人类生存状态的造型和笔墨的精神方位,生发出江舟水墨人物画所具有的人生境遇和大写的生命力量。江舟在中国画的时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充满个性的、鲜活的、富有人文关怀与大爱的江舟画风,也自此迈向了他在中国画语言和语境探索和弘扬中国画人文气象的新境界、新高度。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王迎春作为张江舟艺术成长道路上的见证者表示:“这么多年来,张江舟在水墨人物方面始终有他自己独立的追求,他的画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点是我们很多人物画所不具备的,因为我们往往侧重于表达一些外在的、表象的内容,是一种从外向内的呈现,但张江舟则更像是从内向外的呈现,他对人物精神境界与情感世界的发掘,是非常难得的,而且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真的是令人佩服。” 展览现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孟奇从三个层次为我们讲述了他此次观展的感受:“虽然我对张江舟非常熟悉,但今天一下看到他近来创作的这么多、这么大尺幅的作品,还是让我大吃一惊。首先我认为不管他的艺术语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是我们仍旧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张江舟极强的写实功底;再者,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张江舟吸收了大量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并且已然运用自如,跟过去他写实性的创作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像是一种从心底深处流动出的表达;当然,这种艺术形式的变化更多还是表明了他此刻内心追求的变化,就是说江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法相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绘画最终表达的都是自己。” 展览现场 “张江舟近年来对于中国水墨画进行了非常深入地探索与创新,从今天的展览来看,我主要有三点感受,首先是作品中对人性的发掘非常深刻;再者他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人物造型语言,而这种动态的人物造型也源于他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最后,张江舟也形成了自己充满个性化的笔墨图式与极强的画面形式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在采访中谈道。 展览现场 中国传统水墨画,以前无论是“徐蒋体系”也好,还是随后的“卢周姚王”也好,他们在艺术教育思想与笔墨形式的传达中,更多强调的是“以形写神”,重写生也重创作,张江舟的艺术也是在这样一个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今天当我们在面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时候,如何处理单体人物刻画与整体画面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很多当代画家需要面对的问题,而这恰恰也体现了张江舟的突破所在,他画面中的人就像是‘墨点’一样,这个点的浓淡干湿是立足于整个作品需要的,而不再过分强调单体人物的形象问题,做到了‘以神写形’。所以他并不是一笔一划去学习前辈们的形,学的是他们关于笔墨中神的处理,真正将传统水墨带向了今天,让我们能够在展览中体会到他水墨语言极强的穿透力。”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沿革上为我们剖析了张江舟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表示,张江舟应该说是当代人物画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尽管说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于他此前的艺术风格,但这次在展览现场看到他近年来的创作,又感到非常清新与多样。这次的作品,更为贴近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虽然他的创作题材仍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像以前那么具象,而是更多通过抽象的造型,表达了他对于生活、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近期曾邀请张江舟参与其所策划展览的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采访中谈道,“张江舟的作品我是一路关注的,我们在这个展览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近年来的变化。从今天展览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张江舟内心的那份静谧,并没有为个人身份职务等一系列世事所干扰,而是越发呈现出一种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对大千世界更个人化的表达,且除了对世界、对人性细节的触碰之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份大爱。一位艺术家当然可以完全自由地创作,但如果他的作品能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发生更多的关联,将不仅传达出一种更强的艺术能量,还像是一份献给世界的沉甸甸的礼物,是更有历史留存价值的。”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王鲁湘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说之前江舟的‘生命·墨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生命之殇的哀情,而且他陷入这种情绪中好多年无法自拔。这一次的‘尘寰·墨语’明显从一种生命之殇的哀情中拔了出来,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而是被尘寰中的种种现象所困惑,并寄希望于通过墨语的方式传达出来,比如我们从画面中看到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享乐主义、灵魂空洞……甚至表达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困惑了,还掺杂着诸多愤怒与不满,张江舟也因此陷入了孤独。展览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江舟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猜他也想借此告诉观众,他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非常孤独。如果以前他的生命还可以跟随那些伤逝的生命一起升腾、一起舞蹈、一起歌唱,那么在这里他只能沉默。所以我感觉这次展览中的作品要比之前的‘生命·墨语’更让人压抑。” 展览现场 “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份精神的坚守,还在追求创作的意义要与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发生关联,这是张江舟作为艺术家所呈现出的优秀品质,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张江舟的好友兼艺术上的同行者,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占岩在采访中表示:“可以说,在这些具有穿透力与触动感的作品面前,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江舟将他过往的成长经历与生存体验、心理痕迹都转化成了一种绘画语言,向我们传递出他此刻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与理解,这种精神与情感的纯度,值得我们回味。人物画家如果仅仅只是用一种具象的描绘与纪实的传递,那是浅层次地讲故事,我们要努力寻求形式的探索与造型质感的塑造,以此向内找寻一种内在的情感扩张能力,赋予这些人以一种情绪和诗意的状态。人生有时是很沉重的,我们可以用绘画来表达这种沉重,同样也可以用柔情来消解这种沉重,将生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 展览现场 此次参展艺术家张江舟在最后就今天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也进一步为我们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2013年的时候我曾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六个省会城市举办了‘生命·墨语’展览,这次的‘尘寰·墨语’展不久前刚刚在云南美术馆展出,今天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中的一个展览展出,可以说集中了我近三年来的主要创作,分为‘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去年武汉封城期间的‘阙’系列,还有今年过年期间创作的一些较大尺幅的作品,应该说是我目前创作研究现状的集中展现。” 当面对诸多人的不解时,张江舟坦然说道,“欣赏绘画应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你看到了什么?第二个层面是你感受到了什么?我的绘画显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即你感受到了什么?我的画中少有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也没有了职业化、个性化、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描绘,多是将人物形象做抽象化的形式组合,甚至是碎片化的形式铺排,我希望通过此种语言方式传递出基于大时代、大变革环境中源自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与深切关怀。我希望艺术成为你我抚慰心灵、完善人格、追逐人类美好理想的共同坚守。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