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都不能过量,不然不仅得不到享受,甚至还有点儿难受!
在报道完ART CENTRAL和巴塞尔之后,我终于可以缓一口气,去逛逛这个无比丰富的香港艺术季,看着一次签注只许停留七日的规定在工作之后所剩无几,各种教人在短短几日能够窜访香港的攻略在朋友圈满天飞,我甚至都不知从何看起。
最全、最多、最好、最牛......圈内各家公号从标题到内容“卷”到飞起。比起那些专业过人的人我其实更佩服那些精力和体力怎么都用不完的人,一个晚上转5、6个场子愣是不困,一个字:绝!
思前想后,就集中逛逛三、四个地标吧:M+、大馆以及H Queen,还有实际那天到最后已经没有力气打卡的黄竹坑。
M+
展览很好、票价很贵、值得再来
M+是这次香港艺术季很多人行程上重要的一个
从我住的湾仔乘港铁到九龙下车,出站后非常方便,步行大概6、7分钟就到M+,地铁上同事提醒我要事先完成预约,已经走了一半打开预约界面显示已满,不过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继续,想着万一现场可以直接买票呢?事实证明,没问题。
工作日排队购票的人还是很多
240港币的门票,有点贵
售票前台蜿蜒着长长的等待购票入场的观众,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样前来打卡的游客,我去的那天24号是个周五,属于工作日,和排在我前面的两个本地人聊天,他们告诉我如果是周末,不提前预约肯定是无法入场的。
M+目前在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大展
M+有数个展览同时在展,但最受关注和欢迎的无疑是“M+希克藏品:从大到全球化”和“草间弥生:一九四五至今”,后者门票240港币,可通看全馆展览,我更想看的其实是希克的藏品展,不过大老远来一趟也顾不上肉疼,买了票后先从草间弥生看起。
草间弥生展览现场
草间弥生怎么说呢?喜欢的人喜欢的要死,讨厌的人讨厌的入骨,当然老太太早已进入当代艺术史的第一梯队,没所谓啦!
这个展览分了4个展览空间,按时间和主题为观众全面呈现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密集的波点、经典的大南瓜当然必不可少,此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雕塑和艺术家自画像作品、大型的装置作品也属难得一见,比如在地下楼层光庭垂直悬挂至B2层的《神经的死亡》就是草间弥生2022年刚刚完成的作品。
镜屋,每次限四名观众同时进入,停留限时30秒
最受欢迎的还是镜屋,观众需要在屋外排队进入一个四周都是镜面的空间,万花筒一样迷离的体验确实还是很让人流连忘返的,每次至多只限四人同时入内,不过哪怕只有两个人,大家彼此都嫌对方多余。
观众一旦进入后,屋外的工作人员便开始计时,30秒后必须走人,进入、拍照、体验一把迅速离开,倒也避免了因无法自拔而长时间停留,影响到后面观众参观效率的问题。
展览现场
就像展厅外的展览引言写的那样:草间弥生的确用作品打开了一个奇幻自由的世界,草间声称她创作是为了治愈全人类,这话有点过,但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由绚烂的色彩引起的兴奋感,无疑氛围是拉满了。
展厅里充斥着来打卡拍照的游客,不过其中不少人并不知道她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天价,但知道她的作品时尚,好看,不来打卡就没法晒朋友圈,就够了。
M+商店内草间弥生的艺术衍生品销售火爆,一双袜子98港币
M+的艺术衍生品商店里,满眼望去都是这个展览的衍生品,从帆布包到不同SIZE的白底红点、黄底黑点的南瓜抱枕、以及价格不菲的画册都在店内陈列,想买啥丰简由君。
我顺手拿起一双波点袜子,发在票圈让朋友猜价格,有上来就喊一千的,还有说498的,有零有整,猜得相当用心,我亮出98港币的价签后,朋友们惊呼良心价,看来是我穷啊!
希克藏品
作品莽劲儿中透着真诚和态度
这个展览老实讲,我看了后还是挺感动的,不是说作品有多好,而是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你很难再感受到那股子劲儿了。
任何时候艺术家都想书写历史,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野心归野心,但这些艺术家的野心中饱含真诚,这些作品无不心思缜密但又无所顾忌,当然也有些作品是时代的选择,时移事易,现在回头再看虽不乏幼稚,但却并不过时。
展览现场
希克的这批收藏量大质精,确实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举足轻重的四十年,展览用七个部分呈现了两百件作品。说句俗套话,绝大部分都是艺术家年富力强,创造力和精力最饱满的时候创作的精品,当年也都是30岁的年轻艺术家啊!彷徨,果决、妄图改变的勇气甚至是胆魄,扑面而来。
展览现场
希克在关于其收藏的自述中写道,他自己收藏的这 320 位艺术家的作品,目的是提供一个宽阔的维度,这也是他这批收藏主要的目标:不是集中单一作品或艺术家个案,而是呈现整个中国实验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展览现场
展览中很多难得一见的重要作品值得细细品咂,耿建翌四联大笑的人脸《第二状态》,张培力的《医用手套》旁边是《先奏后斩的程序——关于X”》的手稿、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林天苗2000年之前创作的装置《辮》、谷文达上世纪80年代中的六联纸本水墨作品《两种文化形态杂交的戏剧性》。
简而言之,这是个值得反复花时间认真看的展览,学习美术史的学生、研究美术史的专业人士从中都能各得所获。
看了这个展,下次有人再说当代艺术肤浅,只有花花绿绿,你就可以有力地反驳了,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够看到艺术家对艺术本身的探索,还能透过作品感受到那个时代。
展览现场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是:85时期的艺术家其实和现在的艺术家同样面临一个西方各种艺术资讯,社会汹涌而至的情况,只不过讯息的传递与吸收从书籍、画册、口传耳闻,变成了社交媒体、Ins、微信和小红书。接受信息后如何消化、吸收、最后化为己用让艺术家高下立判。
看了这个展览我反而觉得那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更有Power,至少不是千人一面的漂亮和好看。虽然这是筛出来的名单,不过并不影响作品的诚意满满。那时的艺术家当然不傻,但现在的艺术家,都太精了。
展览现场
展览第三部分的标题还挺意味深长的:“缺席与在场”,如果从现在开始算起,再过四十年,如今的这批艺术家又会留下谁呢?
大馆
那些不一样让艺术如彩虹般绚烂
大馆就在热闹的中环,大隐隐于市
大馆前的检阅广场
大馆(Tai Kwun)就坐落在中环的核心地带,照理说我应该先去看画廊集中的H Queen,但我香港的好友极力推荐我应先去看大馆。
大馆内关于警署历史文献的介绍及陈列
这个港岛现存最早,最大的殖民时期历史建筑群,由警署、监狱和裁判司署组成,大馆见证了香港早期法律与治安制度的发展变迁,目前有16座古迹建筑群,以及两座新建筑,定期为公众带来历史文物和当代艺术活动。从朋友圈发的照片来看,大馆已是香港时下热门的文化打卡地标。
聚焦酷儿群体的展览“神话制造者”
这里正在展出一场聚焦酷儿文化的展览“神话制造者”,这个展被朋友圈很多人评为这个香港艺术季最大的收获。说实话我对LGBTQ群体不了解,看完这个展览也只是知道个只鳞片爪,不过展览借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主流价值评价体系外的少数群体画像还是很能让人慨叹世界之大,思想之自由。
展览介绍的小册子(上),前台问询处背后的VIDEO作品(下)
展览有三个部分,酷儿神话,身体,酷儿未来,展出作品也自然少不了暴露的和更为直接地展现性的作品,展览问询台后面的墙上就是一组多频VIDEO作品,还挺赛博科幻后人类的,这个展也是香港首个以LGBTQ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事实上,崇尚多元自由文化的香港也不过在1991年才通过男同性恋非刑事化法例。
神话制造者 展览现场部分作品
“酷儿”这个概念是今人造的,但酷儿这个群体却早是古已有之,艺术家们从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到那些酷儿元素进行创作并从中找到自我慰藉的安全空间,展览提醒不了解这一群体的观众,酷儿不是现今的现象,只是未被大众主流所触及而已。
有关酷儿群体的书籍和文献档案
除了作品,观众还可以在另一层展厅的“流动阅酷”角落看到很多有关酷儿群体的书籍、画册、档案文献。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当代艺术,主办方还从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实践中制作了一系列的关键词日历,邀请观众参与其中。
我撕下来两张关键词带走了:完美家庭、性别认同
你可以撕下其中感兴趣的关键词,作为你对酷儿群体的理解和认同,我选择了“完美家庭”和“性别认同”。主办方也邀请观众分享他们眼中关于酷儿群体的影音作品,留言很踊跃,内容很庞杂,我翻了一遍,只知道李安的《断背山》。
断背山我其实也没看过
看完大馆这个展后我直奔H QUEEN大厦打卡集中在那里的几家国际大画廊,半路碰到的一位画廊主告我可能要排队,结果我在中环来回找了半天才找到皇后大道80号,从豪瑟沃斯一楼楼地往下走,看到卓纳画廊结束,一共打卡了五个展览,之后我就钻进地铁去往黄竹坑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到了黄竹坑,我的两条腿已经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