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艺术现场
展览:地缘笔记
坐标:昆明
时间:2018年3月3日至4月7日
艺术家:程新皓、郭棚、贺晶、和达、李钢、李东海、苏家喜、颜俊杰、李瑞、叶甫纳
因为CGK的开幕,又聚集了众多艺术圈与昆明相关的亲朋好友前来,在这个城市,这种景象有十多年未见了。
无论生存或曾经生长于斯的地缘,昆明——既亲切,又是一种遥远,一种既使你那怕不曾离开置身其中也仍然感到的遥远,始终是淡淡的乡愁。
我想到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他毕生倾情的两部自传体的文学作品:《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只是托马斯·沃尔夫的故乡有着山眿、铁路和北卡莱纳山的天使像,而昆明同样有着山峦、铁路和从滇池在侧望向城市的睡美人山。
故乡,河流,河流从家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昆明的河水出口不明,只能在一个被当地人称做海的滇池中原地打转。托马斯时常说到他的父亲,但那好像一个幻影,他想叶落归根,可惜他是浮萍。当年轻时的褪去,只剩孤老一人时,故土成了一种奢望,好像一辈子都为之而救赎,故土即天堂。
不论是柴可夫斯基,还是贝尔纳弗孔都说过:“人的一辈子就是永远的乡愁。”
经历相仿的边陲小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文艺青年的人生,如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我们拥有着共同的过去,而现在,我们正在各自历经和体验不同的未来。
1998年,刚好20年前,我在未完工的上河会馆中筹备一个叫做《打开四面八方》的展览,用8年时间开动马力在故乡起劲地叫卖我认可的艺术和生活方式。这段历史以我们举家在2008年奥运会前搬到北京而告终。
从故乡出发,远离家乡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那些求知与表达,七、八十年代那些热闹或孤寂的时代的晚上,上河会馆和创库舞台间迎来送往的面孔和背影……这些历史潮流虽经由故土,却如在石坂上栽花,无从滋润无人认养,兀自淌向他乡。
这份失落,何偿只是我一个人的失落?何偿不是一座文化空城集体的遗憾?
20年后的今天,我当年在上河会馆的隔壁邻居狗庆和当年通过创库的艺术活动进入艺术界的谢飞,以昆明当代馆《地缘笔记》开题的首展,召集四方八方的年轻云南艺术游子还乡。这种生生不息的脉动可否被视为一段重续前缘的开始?无论如何,有一些事情是不曾改变的——既使你从未离开或者远走他乡,虽然身体会被现实与旧地重重围困,人的心灵却可以通过艺术走向四面八方。
一位参观了展览现场的朋友在微信上感慨:“艺术那么近,那么远。”“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永远追逐生活的真谛,而平凡的生活照常留在现实的原地,只存在于“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找不到的门”之中。
“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波德莱尔《恶之花》
一如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需要陪伴。
《天使望故乡》中有一段对话:“到何处去,本?到何处去寻找我的世界?”“无处可找。”本说,“你就是你的世界。”
感谢昆明!感谢此生的种种相遇,在我们的世界互为镜像。
河流从城中缓缓流向滇池 ,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所有的褒奖和怱略都会像流水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
于此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与人同行更为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