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研究系列汇成大观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

广汇收藏

广汇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展近现代艺术收藏的民营企业,在“聚焦水墨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下,经过30余年的积累,形成了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冠中等“十一大家”为主要代表的收藏架构,是百年中国艺术史中最具艺术成就和代表性的重要珍品,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前共收藏60多位艺术家500余件经典杰作,形成了全球唯一一个以20世纪中国水墨书画为主要脉络的完整收藏体系,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近现代水墨艺术精品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研究系列

汇成大观

——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

文/丁奋起 廖上飞

百余年来之中国美术现代性历程,转型自人类社会的宏观时代背景,脱胎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运动,此一纵横跌宕之态势,时空交集之现状,使得中国传统书画所历经的现代之路,既有东西方的文化碰撞,也有中国文化系统内部的自发自觉。

西学东渐的启示意义,吾道西行的空间拓维,将传统书画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并为民族国家的视觉图式注入新的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随着西学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想启蒙和对儒学伦理纲常的强烈批判,中国画的价值体系和工作方法均遭受了巨大的挑战,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好作品?中国画除了笔墨意趣之外,还有哪些新的创作方向和路径?以上发问,在古今中外文化养料的断舍离之间,力寻破局的路径和方法激荡于时代的潮前浪后。

此次广汇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主要聚焦于晚清民初且在20世纪产生广泛影响的书画巨匠,其中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冠中11大家为主,且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

展览体系完备

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题材丰富,类型全面,展出作品深具时代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以上大家的鸿篇巨制均有展出,且多为扛鼎之作。聚焦于近现代100年来大师的书画系统性建构,另外,从收藏的角度而言,不仅是收藏了众多大师的优秀作品,更是收藏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视觉史、图像史,是集团主席孙广信先生对于这段中华民族重要历史的收藏。

如黄宾虹盛年创作的《溪亭高逸图》,五笔七墨章法尽显,如“担夫争道”般招招可辨。吴昌硕盛年绘制的《鼎盛图》,集全型拓、写意花鸟、行书提款、朱白钤印为一体,堪比西方最早的综合材料作品。

黄宾虹《溪亭高逸图》纸本设色 1952年
纵96.2厘米,横44.7厘米

徐悲鸿的《九洲无事乐耕耘》,体现了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主义写实造型并融和笔墨造型语言的创作实践。郭沫若的《行书毛主席诗集巨联》,风格行草兼并,趣味浑然天成地矗立于书法单元的开篇。

郭沫若 《行书毛主席诗集巨联》纸本设色 1964年
纵370.1厘米,横73.0厘米

2

结构时空合鸣

展出的作品传统与现代即对比又融汇,笔墨同语言即差异又交织,美术史的时间线索清晰可辨,东西方的空间维度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如主张强化传统,与古为新的传统派,包括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溥儒、潘天寿、黄君璧、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何海霞、陆俨少、黎雄才、谢稚柳、关山月、黄秋园、石鲁等。主张改造传统,融合中西的融合派,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冠中等。

张大千《春山匹练》纸本设色 1967年
纵196.6厘米,横102.5厘米

3

叙事畅神意趣

欣赏作品是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畅神”的表征除了体现在作品(审美对象)本身在精神与自然相融合时物我两忘的状态之中,这一点在山水单元尤其明显。还反映在观者的自我感受(审美体验)以及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作品中意趣盎然。

《云中君和大司命》的抱石皴取法自然且逼真还原。《竹林七贤》的水韵墨气、散锋用笔,反映的是傅抱石溯洄古老文脉和在审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以及复古更新的创造。《拈花仕女》则是张大千深入敦煌学习石窟造像技法和民间工料做法的艺术再现。

张大千《拈花仕女》纸本设色 1954年
纵143.5厘米,横67.8厘米

4

作品传承有序

一方面是传统体系的流传和承载,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经典流派和画法师承清晰可鉴,南张北齐、南吴北溥、渡海三家佳话连篇。另一方面,是中西方之间的对话,黄宾虹与傅雷书信深入讨论了宾翁对西方后期印象派的关注,尤其是塞上风景画(圣维克多山系列)技法的吸纳。

《白蛇传》《贵妃醉酒》揭示的是以林风眠、关良为代表的嫁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与中国写意人物精神的实践类型,《高原子弟兵》《意写人物画》体现的了黄胄以及更年轻的周思聪为代表的,以西方视觉科学规律要求下的速写为骨而发挥笔墨造型的实践类。

林风眠《白蛇传》纸本设色 纸本设色 具体年代待考
纵66.8厘米,横66.6厘米

大观者,唯大气象者论之。广汇美术馆的收藏,是一部系统的从文心雅趣到河山壮志的图像史,观看对象变化和观看主体位移的视觉史,诸如日式卡纸、象牙青花瓷轴头、仿宋锦函套等精彩绝伦等可供研究的物料和文献史。这其中常与变、道与理、简与繁、新与旧、内与外、雅与俗、知与情、广与深、动与静的抓对厮杀,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抽象与具体、整体与局部、自然与人为、灵魂与德性、色彩与线条、笔墨与肌理、天地与心胸的琴瑟和鸣,创造历史且见证历史,其成果汇萃乃至蔚然壮观。

展览四大章节

造化神秀山水

花木翎角花鸟

传神写照人物

笔意书道书法

1

造化神秀山水

唐代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被用来说明中国画讲求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统一的特色。“造化”是指自然,其不光指向可视的自然,比如山水,还指向万物之本性,比如心性和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古今文人墨客,“山水”既是理想之境的象征,也是“究天人之际”的媒介,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2

花木翎角花鸟

工笔花鸟画家“写生”,而文人画家“写意”。“写生”要写万物之生命生气,“写意”则要通过花卉翎毛畜兽表达画家的人格、情操、个性,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论“黄家富贵”,还是“徐熙野逸”,无论“梅兰竹菊”,还是“萝卜白菜草虫”,花鸟画家都葆有对身边平常、微小事物的关怀。吴昌硕写过一幅对联:“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草木心”即“自然之心”。

3

传神写照人物

“传神写照”是中国人物画的核心要义,其源自六朝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物画表现的对象不断拓宽,从早期的道释人物到帝王、皇亲贵胄、仕女,再到对普通人的表现及人文关怀。虽然表现对象不断拓宽,但核心要义一贯。

进入20世纪,人物画有了更强烈的抒情性、意识形态色彩和现实感。而从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到对人的生活的表现和语言实验,人物画可说趋向现代。

4

笔意书道观书法

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里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是作为经学的构成要素所存在。书法可作为磨练自己人格的修行方法,也是人格修行的重要表现。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沈尹默、于非闇、郭沫若、吴湖帆、徐悲鸿、刘海粟、溥儒、潘天寿、黄君璧、林散之、李苦禅、张大千、林风眠、费新我、傅抱石、李可染、赵朴初、何海霞、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启功、关山月、杨善深、赖少其、田世光、吴冠中、石鲁、黄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