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拉丁语中campānulātus表示钟型)是一种独特的热带植物,以其呈风铃形状的捕虫笼而闻名。这种植物是婆罗洲特产,然而1983年的森林大火使得它的原生地遭受了重创。由于数据不足,风铃猪笼草被列为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的成员。
风铃猪笼草以其短小圆柱形的茎和革质无柄的剑形至披针形叶片而著称。这些叶片最长可达12厘米宽至2厘米,其基部包裹着茎部,并且两侧各有2~3条纵脉。该植物的捕虫笼独一无二,不同于其他猪笼草,它们呈钟型,可高达10厘米,直径5.5厘米,是一种黄绿色的捕捉陷阱。在捕虫笼内,只有下部分区是腺体区域,而唇则非常窄,最终变成了一排小齿。
风铃猪笼草通常沿着地面生长,每株植株可能会产生多个生长点,从而形成一丛密集的植群。这类植物适应在海拔300~500米潮湿且覆盖青苔的地灰岩壁上繁殖和生存。但自1983年的大火之后,该物种似乎已不再存在于野外,那时普遍认为已经灭绝。但是在1997年,一位研究者在沙捞越古农姆鲁国家公园内发现了这类植物,这表明它们可能并未完全消失。
关于风铃猪笼草与苏门答腊特有的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的关系,由仓田描述后认为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其他分类学家并不认同,因为尽管它们在株型和捕虫器形状上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它们原生的地区不同:前者生活在地面上的石灰岩壁上,而后者居住在更高海拔1500~2600m处的树林中。
绽放的是迷人的花语,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小宇宙,它们没有毛发,没有华丽装饰,只以其纯粹、坚韧之美吸引着观察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