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展现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的工艺流程之美——探索景泰蓝器皿的精髓与传承
在紫禁城金銮宝殿,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帝王尊属的殿堂里,景泰蓝如同宝石般璀璨夺目,成为皇家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在中国历史中,景泰蓝不仅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这些作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
从元代至清末,此类工艺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技术,并在明清两代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设立专门作坊来制做。这期间,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如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上的新表现,以及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清康熙朝代表了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状况,以遗存于宫内明代御用监制造出的样板作为生产标准。随着时间推移,一系列经验积累使得所成器物更加纯正光洁,而后世也深受影响。到了乾隆时期,由于皇帝对此类工艺倾心支持,使得中国金属胎 珂 琳 造 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然而,在道光十九年以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了生产趋向衰颓。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商营作坊如“老天利”、“志远堂”等继续生产,使得这一时期仍旧留下了一些值得收藏的小众艺术品。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掁 璃 琳 器四千余件,从元至晚清,无数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制备的一系列精湛技艺,以及其对于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的巨大贡献。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品,更能感受到那些匠人们的心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