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两种仿钧技艺的奇妙对话。它们虽同名而异实,如同春天里绽放的不同花朵,各自有着独特的风姿。
炉钧,是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的一种特殊工艺,它在高温中烧制出坚固胎质,再以低温釉烧呈色。这是一种双重变色的艺术,其代表作包括金红斑点颗粒和无金红斑点颗粒两类。这些作品在《南窑笔记》中被记录为“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从传世作品可以看出,它们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则是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由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的一种成功的钧仿作品。他们利用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而称“炉窑”,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而称“卢钧”。最著名的是卢广东的手工艺品,如折沿盘、乳钉罐和青绿挂红的桃子,这些都曾被误认为是传世宋瓷,并且受到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大力追捜。
尽管名字相似,但 炉钧与卢钧行业上存在许多差异,从产地到年代再到工艺细节,每一处都展现了不同的故事。在造型、釉色和胎质方面,他们也各有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