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传统陶艺的古韵与现代陶艺的创新之光

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被人们所混淆。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者。

“炉钧”是一种仿宋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它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分二次烧成,与传统宋钧类似,但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以在《南窑笔记》中看到它的记载。“炉钧行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如果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点特征。雍正年间的 炉 钧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炮 钧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炼 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料釉且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另一方面,“卢钧行”是较成功的仿宋钧行作品,其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小窑、高温还原燒成,因使用“小窑”,故称“小 窯”,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所以称为 “ 卢行”。最著名的是其二代传人的作品,如折沿盘、乳勺罐和两件青绿挂红桃子。在当时,它们被误认为是真品宋行,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桃子的价格高达400块大洋。这时候就有人说:“禹县神后镇艺人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行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

尽管它们都是仿照古代陶瓷而制作,但由于生产过程、材料选择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使得这些产品各具特色。在产地上看前者的属南方景德镇窑系,而后者的属北方行 窯 系也即前者属仿行系列 后者的属 行 仿系列。在年代上看前者盛于雍乾时代,而后则是在光绪时代。而从工艺来看 前者的采取高温素燒并低温釉燒有明显青花粉彩工藝風格 后者的采取低温素燒并高温釉燒标准傳統行 瓷 工藝。此外,从造型至釈片再到胎質,每一环节都展现了独特性。

总结来说,无论是" 炎 "还是" 卢 ", 它们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不仅继承了过去,还开辟了新的路径,是宝贵的人文遗产。(木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