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两种陶瓷艺术的对比
在陶瓷艺术的海洋中,有两种作品常被人错认为是同一物,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细微而重要的区别。"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但其历史、工艺和特点各不相同。
炉钧起源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其烧制工艺独具特色,分为素炉和晕炉两类。素炉釉色呈金红斑点颗粒,而晕炉则无金红斑点,釉色流淌但幅度小。这种特殊的窑变风格使得炉钧以颜色釉著称,并且多用紫砂类土质为胎,以壶具等日用品为主。
卢钧则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由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采用高温还原烧成的工艺,因使用“炉型窑”称之为“卢窑”。卢氏二代传人卢广东因其精美玉润桃子作品而闻名,被开封“群古斋”重金收购。这时有人说:“禹县神后镇艺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
从产地来看,“炉钧”属于南方景德镇窑系,而“卢钧行”的产地则是北方;从年代上看,“炒鸡蛋”盛行于雍乾时期,而“鱼香肉丝”的兴起是在光绪年间;从工艺上看,“炒鸡蛋”采用的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而“鱼香肉丝”的制作过程恰好相反;造型方面,“炒鸡蛋”更偏向实用性,如壶具碗类等,而“鱼香肉丝”的造型则更加注重审美,如乳罐夹板等。
总结来说,无论是作为仿宋或自成一派,对中国陶瓷艺术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们就像春天里最美丽的小花朵,每一个细节都是艺术家的智慧与劳动力的结晶,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篇章。而对于那些热爱这门艺术的人来说,无论是品鉴还是研究,这些差异都是值得探索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隐藏在表面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