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窑的火焰中红色的故事被编织

在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主持景德镇窑务时,一种独特的釉色诞生了——郎红。这种釉色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还原焰中烧成,技术难度极高。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因为烧制如此困难,即使数百窑也难产出一件完美之作。

郎红釉的特点是釉层清澈明快、透亮见地,有雾气般的朦胧现象。它呈鲜红色,如初凝的牛血,有强烈玻璃光泽。在器物口沿部位,釉汁向下垂流,使得瓶口处颜色浅淡、隐露胎色,这就是所谓“脱口”。器底近足处有一周不过足的垂釉,厚实呈黑褐色,因此又称“郎不流”。

纵横交错的小纹片覆盖在器身上,它们细长如牛毛,与胎体紧密相连。当侧视时,并不会看到明显的纹裂,这说明这些纹片开启于内而非外。这类小白点有的拖有丝状长尾,让人仿佛看到了釉汁中的微妙世界。

此番探索与创造,不仅展现了陶瓷工艺者对材料和火候精准把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几代人的智慧与汗水。而这份艺术与科技并重,只为那一抹深邃而神秘的情怀——郎窑红,是一种独特的心灵呼唤。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