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追求效率和速度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动力。然而,这也导致了对传统手工艺品质和精细度的忽视。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景德镇这样的地方,制瓷技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七十二道工序层层展开,从勘察到生产,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精神。
首先,在景德镇,他们会去山地寻找合适的地质条件来挖掘瓷土,这是一项艰辛而又需要耐心的工作。由于表面矿石坚硬,只能用薪柴堆火来烧软后再用水浇灭,以防止热胀冷缩造成裂缝,然后使用羊角镐和锄头将这些矿石分解成拳头大小,用作碓石。
接下来,将大块瓷石运至临河地区,用铁锤砸碎,再利用引山溪水冲洗出粉末,并通过连续淘洗、弃去粗渣,最终得到稠厚的瓷浆泥。待泥土变干凝固,可以形成像土砖一样的小型泥团,这便是“白不”或“不子”,是制瓷原料的一种初步加工形式。
除了自产之外,还有安徽祁门县提供优质白不用于制作陶器,而景德镇则有专门商店储存这类原材料,为制作者提供便利。此外,还需釉灰作为釉面的基础材料,其来源于乐平出的青白石与凤尾草混合燃烧后提取出的灰尘。
在制作陶器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匣钵作为胎底,这个过程包括制作匣钵、晾干、旋削光滑并空烧一次,使得最终产品更加结实耐用。在每一道工序中,都体现出了对质量要求极高的心态,以及对于传统技艺不断完善提升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