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入门级紫砂壶壶型的烧成工艺仿佛有生命般流淌在每一滴釉料中

在古老的陶瓷艺术中,烧成工艺是将干透的紫砂陶坯装入窑炉,在氧化气氛中高温烧成的一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艺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最初使用的是龙窑,这种窑炉宽约1米长达10余米,如同羊角山紫砂古窑中的那条宽阔的大道。而燃料则从茅草、松柴转变为烟煤,最终发展至今,用重油、液化气甚至电炉都被用来代替传统燃料。

作品《岁寒三友》展示了紫泥制品需要达到1150~1180度的高温,而红泥和绿泥则稍低一些。由于氧化铁含量较高,必须在氧化环境下进行烧造。在历史上,有些时期还会采用还原焐灰法,但这过程复杂且易于出错,如果温度过高,还原过程中的气体无法逸出,将导致产品破裂或鼓泡,从而成为废品。

《阳羡茗壶系》指出,“过火则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而《阳羡砂壶图考》总结了“火候沿革”,认为配好的土质、精湛的手工以及恰当的窑火都是制作上乘品质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对不同朝代器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它们所采用的烧成温度和技艺水平,从而断定其年代。

鉴别一个紫砂壶是否烧成了适宜温度,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将水滴放在壶身上,如果水滴很快被吸收,则表明该壶未充分加热;反之,如果水滴慢慢蒸发,则表明该壶已达到理想温度。此外,用力磨擦 壶身的声音也能提供线索。如果声音沉闷,那么可能是因为缺乏足够加热;如果声音清脆,则可能说明过度加热。

最后,由于早期生产出的紫砂器容易沾染飞釉点,因此若发现飞釉点,就可以判定为明代产物。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对这些小细节如此敏感,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一段悠久历史,更是对艺术家智慧与技艺的一个见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