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中的老艺人,手法娴熟地操控着烧成工艺的艺术。他们将干透的陶坯置于龙窑之中,让茅草与松柴燃烧,产生温暖而持久的火焰。在这样的高温下,陶坯逐渐变形,直至达到1150~1180度,即紫泥制成的产品所需温度。同样,对红泥和绿泥也需要精确控制窑温,以达到1100度和稍高于紫泥的耐火度。
随着时代的更替,用途不断变化,但老艺人的技艺依旧传承不息。倒焰窑、隧道窑乃至今日引进的大型棱式窑和电炉,都在他们的手中化为一门独特而复杂的艺术。每一次烧造,都是一场对时间与温度的小小博弈,只有掌握得当,这些青灰色或是黑色的壶身才能展现出最完美的一面。
《阳羡茗壶系》曾经提醒过我们:“过火则老,不美观;欠火则稚,不美观。”这正如古代那些经验丰富但又无法自动控制窑温的手工匠人,他们必须凭借经验来调整燃料与空气,使得每一次烧造都充满了挑战。但是,他们也因此能够创造出那些色泽可爱、微现透明、坚结温润的地球上的瑰宝——紫砂器。
在现代,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感测试来鉴定紫砂器是否烧成了理想状态。如果水滴很快被吸光,那么这可能意味着该壶还未完全成型;而轻轻磨擦壶身听到“闷声”,则表明它可能过于松散。而如果出现金属光泽或气泡爆裂,那么就说明了温度已经超过了最佳范围。
对于飞釉点的问题,也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往往发生在早期,当时人们还没有封闭烧制技术。当李茂林等人开始使用封闭匣缽时,这个问题才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不过,如果你的紫砂器上仍然存在飞釉点,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来自那个年代,而不是后来的作品。
总之,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紫砂器都以其独特性质和制作难度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而这些老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材料与环境细致把握,是如何让这些简单却又神奇的事物拥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