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家解读玉成窑紫砂壶的底款哪里可以学做紫砂壶

玉成窑紫砂壶的底款探究,学做紫砂壶的秘密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玉成窑留下了几件难以忘怀的紫砂壶,它们在“紫砂印象”中被记录和传颂。这些作品虽然缺乏详细文献记载,但它们却是文人墨客交流、品味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例底款来感受这段历史。

“玉成”、“玉成窑造”。这里,“玉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一种尊称,意为“成全”,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紫砂印象》中,有16件作品标有“玉成”的印记,其中只有5件同时出现了“玉成”和“玉成窑造”的字样。这5件作品中的东石款花盆(图7)以及三件大烟头(图18-1)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三件大烟头不仅品种上与众不同,其题句也独具特色。其中两件有落款为“玉成”,另一则有“东石”小印和“我不玲包换”的字样。“不玲”出自江浙方言,是一种带有一丝商业色彩的话语,这反映出王东石创办这个作坊时,不仅考虑到了文人之间交流,还想确保经济上的可行性。

“林园”。这一款式常见于赧翁铭手笔下的博浪椎壶、瓜娄壶及秦权壶等珍品。这一系列作品是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的心得结晶。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独特的手工柱础壶外,梅调鼎也有类似的设计,以此作为底脚印刻,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他们对于艺术细节的精心考量。

“日岭山馆”。汉铎壶上刻有这样的字样,也让人联想到王东石经常使用过多个名字,如:“韵石、苦窳生、日岭山馆”。

“奉川石林窑造”,则见于何心舟的一些作品,这些底款似乎交织在一起。但如果将其看作作坊名称,那么它就代表了一群艺人们共同工作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陈山农、任伯年、徐三庚等人的身影,他们共同参与到这种文化活动中,为文人紫砂艺术增添了一抹新气息、新风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