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气窑、电窑、煤窑等烧制方式高效便捷且节约成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现在陶瓷烧制的主要方式。不过近几年来,柴烧技艺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因为在不同的温度之下紫砂壶展现出的颜色肌理也千差万别,而这种独一无二,是很多紫砂壶爱好者也在追求的。
柴烧是我国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法,可上溯至千年。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燒,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三角枫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窑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新鲜或已烤干燥之薪材總量(即“全灰”、“半灰”)、天候狀況以及空氣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不断地影響窯內作品顏色的變化。
灰: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其中含有的鐵元素與泥水中的铁相結合形成釉,因此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一層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雖然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許多人對於古代藝術品所迷恋的地方。
現在紫砂壶,由於目前基本都為電炙或氣炙,不同于古代,由于其受熱均匀外形色泽较为统一,其成品也有较高保证。但是,这些现代工艺并不能完全复刻那些通过长时间加热和自然氧化过程而形成的一些特殊质感和颜色的艺术品。
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技术呢?
使用原始的人力智慧与大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事物,它们就像是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由手工艺人精心挑选,并经过数年的积累经验后才能够掌握其中奥妙。而当这些艺术品进入了古老的大火炉里,那是一场关于材料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大戏。在这场演绎中,每一次加料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决定最终产品将如何改变,从而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地道风味,使得每个作品都具有极大的个人特色。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在我们追求完美时,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原初?是否应该尊重历史,用更原始的手法去创作一些真正值得珍惜的事情?答案似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那份深藏的心灵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