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器物艺术探秘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官帽形茶具套装 清雍正炉钧釉棕色瓶罐 大清雍正年间特制的陶瓷茶壶 雍正款式的菱花三足花盆托盘 古代珍品—清代炉钧釉九芝如意笔筒 文人雅集必备——清代随形笔筒作品展览 四方水碗,古典风格满溢于每一个细节 乾隆款式的双耳三足高脚火盆,古董收藏家心仪之选 直口瓶,精致透明,让人回味往昔时光 嘉庆时期精美工艺——炙热青瓷大盘与方形厨房用具集合展示 同治年间至今依旧流传不衰的大型圆盘和方形厨房用具展现
关于“炉钧”这一特殊陶瓷技艺,它源自于清朝初年的雍正年间,并在乾隆朝达到鼎盛。这种独特的烧制技术,使得它能够模仿宋朝时期著名的“金红 釉”,而且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细腻缠绵的地图斑纹设计。
《南窑笔记》中曾这样描述:“‘炉均’是一种特殊的低温烧制技法,其颜色流淌中带有红点,被认为是佳作,而青点则次之。”《景德镇陶录》也提到,“‘炉均’所产之器,其色泽介于东窑及宜兴挂釉之间,而其花纹则更为丰富多变。”
这类器物最初便是模仿早期宋朝中的“金红”系列,但没有那样的强烈浓烈度,而是呈现出小巧玲珑、细腻缠绵的手感。由于采用了熔块作为基底,因此成品具有光泽性强、外表华丽艳丽的一面。
据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中提到的:“近时宜兴砂壶又加上饶州鎏(即景德镇旧称)的装饰效果虽好,却失去了原有的真实面貌。”这里所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炮灰蓝白地图斑”的特色。
根据阮葵生的生活时间和创作年代,我们可以推断,这种紫砂胎上的“炮灰蓝白地图斑”的艺术品,在乾隆时代已被记录下,但实际上可能还要更早一些。
此外,还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素坯均釈,一种叫做浑坯均釈。素坯均釈在浅蓝绿相间麻点纹理背景下,以翡翠粉彩喷涂底部,以广翠粉彩喷涂面部。而浑坯均 釋则以红绿相间麻点纹理为主,有着胶体金着色的粉彩颜料。
800℃左右烧制完成后,由于含有粉剂,所以成品较厚,不透明。其结晶呈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等各种颜色,就像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一样融合其中。在器物上形成长短不规则垂直条纹,有弯曲也有垂直,有山岚云气般交错,也有斑点交织在一起,如同五彩缤纷孔雀尾羽毛一般整齐美观。此外还有来自高粱穗色的淡艳红色,以及水波状兰色的自然流动设计,尤其是在雍 正年间,这些特征被保留下来成为该时代独有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