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二景的深处,隐藏着一壶紫砂壶,它与众不同,是被柴烧过的。然而,普通紫砂壶又是如何?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区别?
柴烧,我国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法,可上溯至千年。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艺。
土: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 burn 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入体力和智慧,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材的总量、三天两夜加足干燥自然风力的状况,以及空气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色泽变化。
灰: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坏中的铁形成釉,而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这正是 柴烧作品迷人之处。
现在的紫砂壶,由于现在基本都为电窑或气窑焼制,所以其受热均匀外形色泽较为统一,但这也意味着成品也有较高保证。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手法呢?
这是因为,在火焰时而强烈时而柔缓周旋在窑中,每一次加水每一次转动都是一个小节奏,每一个点滴都是心血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只有泥土变成了器皿,还有艺术家的心灵得到了释放。而且,这样的工艺更加接近自然,更符合传统文化,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历史感和独特性。
那么,再来看看它与普通紫砂壶有什么区别:
气泡差异:古瓷中一般都用到了这样的技术再加上再次放入炉中,使得温度时高时低,因此表现在气泡上九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而现代工艺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在古瓷上,又得由于釉比较薄所以更容易出现无数个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得芝麻点效果。
釉面色彩稳定性差异:由于各种高温低温釉呈色控制难度大易出深浅效果。相对来说,现在使用电或气进行恒温控制,使颜色更稳定。
灰烬与火焰作用差异:通过燃料产生灰烬和火焰随意流入坯体表面所形成的人工落灰效应经过长时间炙烤后变得既丰富又粗犷,与一般华丽光亮美观却重复且预测难度极大的常规发酵效果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结果如何。
因此,即使两把完全一样型号设计但经过如此不同的处理手段后的产品虽然外观相同,但是每一个工作单独完成后都会成为独树一帜的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