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如同天地间的巧手捂灰只是其烧制技艺之一而非壶体本身的灵魂紫砂之家

紫砂壶的奥秘:从“捂灰”到泥料探究——紫砂之家

在茶人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色彩赢得了无数追随者。其中,“捂灰”这一过程,它似乎只是一个烧制技艺,却隐藏着对泥料本质的深刻理解。

捂灰壶,其黑非墨一般,而是呈一种青黑色;亮泽也非漆光,而是一种润泽感。这种颜色的变化,是如何展现呢?其实,这些都是铁元素在不同的氧化状态下所产生的效果。第一次烧成时,在有氧环境中,铁与氧反应形成了氧化铁,从而呈现出紫褐或红色的外观。而第二次“捂灰”的过程,则是在缺氧情况下进行,铁与木炭粉(碳)发生反应,将三氧化二铁转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出去,同时还原成锰盐,使得最终呈现出的颜色更接近于黛玄色。这一化学变化,让懂行的人能够轻易识别其中奥妙。

传统上,用谷糠填充,但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木炭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加入任何化学添加剂,只是通过改变铁元素存在形式来实现颜色的变换。因此,这些经过“捂灰”的壶体,不仅光泽丰富、质感平滑,而且颗粒感强烈,更适合泡茶后达到那种如同墨玉般细腻柔顺的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泥料都能接受这样的处理。朱泥由于结晶程度高,对此类处理成功率较低;而不够纯净的地土则可能因为过度火候导致出现“花纹”,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外,底槽青泥在被烘焙后会显现出黑透青蓝的美丽景象,而段泥类型则因其松散结构而不适宜进行“捂灰”。

王国新先生在《传炉捂灰》中详尽阐述了这整个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为我们揭开了一层又一层关于紫砂艺术深邃面纱。在这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地方,每一次尝试,都承载着对艺术精髓的一份敬畏和探索精神。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