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中,各位嘉宾进行了深入、有学术深度的、情感深厚的交流,肯定了此次回顾展的学术性与价值,并对展览做出了更长远的期待。本期以发言的先后顺序推出座谈会纪要,以飨读者。会议时间2021年9月11日16:00~18:30会议地点深圳画院贵宾厅学术主持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原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夏和兴原深圳雕塑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座 谈 会 纪 要
一. 孙振华在开场主持词中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吴天保先生对中国陶瓷艺术界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个人对“陶院现象”的一些看法。
第二,吴天保先生在陶艺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他对陶瓷艺术的开拓和突破。我认为在他们手上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中国陶瓷雕塑教育体系,而且成果卓著。从这方面来讲,吴天保先生这一批人说做出的贡献甚至比他们自己创作几件作品的贡献更大。他们塑造、培养了一代人,这些校友都是跟老先生直接学习过,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是在这个领域里奠定基础的一批人。
第三,在学术上,在艺术上,吴天保先生最大的贡献集中在动物雕塑方面。他怎么把这样一种中国民间传统动物雕塑变成一个现代动物雕塑体系呢?在这个方面,吴天保先生他们这一代人做得很大。在这个意义上,比如周轻鼎老师这条线传承过来的是一种现代知识体系,而不是那种简单传统经验型的手工艺品。而这种传统经验型的手工艺品被提升到了现代知识体系,这种变化就是由这些人的努力所带来的。
第四,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新方法其实是建立在过去这些教科书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切,都建立于古典之上。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古典能够这么持续下去?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也正是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和研究的问题。
第五,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所有的人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那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事务主义或者技术主义,而是一个纯粹基于理性的讨论。你要不要写点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你每写一次,你都是在为自己的时代添砖加瓦。你不能只写,不思考,因为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第六,对于当下的情况,我想提醒大家,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向世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充分释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 嘉宾发言摘要
傅中望表示,他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一直关注着公共空间里的公共事务,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件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们不仅能够见证历史,也能够感受到文化底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更加紧密合作,为建设更加文明健康的地方环境而努力。
化建国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有包括韩美林先生和吴天保先生等一批知名画家,被邀请到禹县神垕驻地创作。在那里,他们不仅影响到了当时民间工匠,还对河南省钧瓷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他建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调研关于这段历史。
邓箭今表示,他自己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个青年,但他始终怀疑是否真的能像那些伟大的前辈那样拥有那么多智慧。当他第一次接触到Wu Tianbao的情况时,他感到既震惊又激动。他的作品虽然小,但却让人们走近;虽然表面写实,却充满抽象意味;虽然专门处理动物题材,却创作了大量非动物题材作品;虽然大部分作品创作于70, 80年代,却超越时代成为经典……总之,这一切与Wu Tianbao严谨求知治学态度有关,也与他的思想深刻及观念超前有关。
钟曦表示,她认识Wu Tianbao的时候,是通过他的工作室。她记得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每个角落都散发出生活气息。她说她特别喜欢Wu Tianbao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总能将复杂的情感简洁地表达出来,使得人们能够理解和共鸣。她相信,如果我们今天仍然能继续沿着Wu Tianbao留给我们的道路前行,将来一定能够迎接更多光彩夺目的挑战。
陈向兵表示,Wu Tianbao 是一位非常有涵养又有学养的大师,所以他的作品中的人文气质也非常明显。他吸收西方雕塑方法,同时守护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他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在复杂社会文化生态("85新潮" 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发展)中,当面临惯性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主义文化所谓去深度庸俗化时,他依然坚守自己具有人文价值追求。这一点对于今天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刘颖悟则感觉到了曾经“陶院”强烈而广泛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她明白,无论如何,要把握住那个精神层面的共同语言,即使是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也不失其核心意义。如果说以前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技巧,现在则需要更多考虑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情感背后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