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交流中,我注意到大家对紫砂壶是否采用全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关注似乎是从何时开始的,然而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作为一名紫砂业内人士,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问题,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
目前市场对于手工艺品的要求非常高,甚至有些苛刻。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机械精度,就像口盖和嘴部之间的配合需要完美无缺一样,对于把和其他部分的要求也达到极致。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过分,但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因为市场对紫砂产品期望存在一些诱导性的误区。这种误区主要来源于紫砂行业本身,包括理论研究滞后以及部分商人的故意夸大,使得人们对紫砂审美观念产生了扭曲。
我们喜欢顾景舟先生展示出的那种艺术感觉,是因为他的作品展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熟练的手法。但现在的情况不同,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每次制作都能复制成百上千个壶,而是一些传统类型的手工制作可以比模具快得多,而且质量可能还不如模具做出来的精细。这是因为当时没有“线切割”工具,但他们也无法达到现代艺人那样的精细程度。
很多壶友们玩壶的方式值得商榷,他们更多关注茶壶如何做,而不是成品带给他们的情感共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品能够与玩家产生共鸣,而用何种方法并不那么关键!
我们的网站上有很多标注为手工制品但未明确指出是否全手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是在打马虎眼,这是对我们初衷的一种误解。实际上,现在所谓的手工制品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这样注明也是为了负责告知消费者。而如果我们像别人那样标注为全手工,那我认为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艺匠是不公平的。
一个作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来制作茶壶,最终决定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些壶必须使用模具,而有的则完全不需要。在历史上,“合爿”的方式就已经存在,不是现代人的创造,比如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和大彬虚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不过那时候称之为“盔头”,而今称之为石膏模具,这反映了技术进步。
再谈泥料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天然泥料不能有一点杂质,有的人则认为这些杂质是矿物质固有的特性,无法避免。而一些老式茶壶玩家知道并且接受这些“杂点”,将其视作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而另一种观点主张追求完美无缺,这也有道理,只不过关键在于个人接受程度不同。
最后,对于担心模具会导致作品失去独特性,可以放心。在紫砂制作中,模具只占很短的一个环节,最重要的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衔接和过渡,我们称之为“切”。这才真正体现了作者水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