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探索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价值与2012至2021我国取得的成就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雕塑艺术延绵不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雕塑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到现代,不断演变发展。地球上似乎有一种普遍的力量,使得东方和西方各自构成了两个重要对应。

18世纪、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我们打开国门向西方世界寻求文化上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学,对中国人来说,对西方雕塑了解得更多。大量西方美学观点、哲学观点、艺术观点进入中国,这些影响对中国艺术家和喜欢艺术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积极意义上使今天的中国人对世界有了一份了解,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自身本体文化关注相对薄弱。

站在自己的文化视角,我想探讨的是从何时开始,如何形成了这套独特语言,以及它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给予今天这个世界什么样的贡献。我将简要梳理其审美价值。

(一)

首先是环境问题和造物方式问题。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塑是维纳斯小像,在奥地利出土,大约距今29000年。这与山西省宿县出土的一个骨片,上面刻有兽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存在,但两者不同。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人已经能做出具有真实雕塑印象作品,而中国人则仍然难以用石头进行雕琢。这主要取决于当时自然条件所提供的情况。由于硬度差异,一般认为是因为不同的材料选择导致了这些差异。

(二)

随着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6000至5000年左右,我国找到了有效办法,用黄土加水制成泥后烧制成为陶器,这标志着中文艺之辉煌。而西方则通过改变客观物质形态来创作作品,其过程包含客观变化、主观想法以及工具使用,这个差异反映了后天文化差异。我国人的天赋获得释放是在泥土上,所以最著名的是黄土地带和河流,是从无到有的来源,这与东西方不同,它们分别以市制为基础或无倒有为基础展开。

此次探究显示,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层面,我国传统雕塑都具有自己独特且复合性的风格,以动物造型功能属性并因功能而改变原有狗自然特征;帝王象征龙即代表地上各种动物集合,与皇上的复合性相似;陶器青铜器等都是重要形式表现;民间中的生活用品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们表达了更广泛的人民情感和生活需求。

(三)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社会华丽转身机会,我们国家一直把这种创作置于民间之列,而不是高端位置。但即便如此,没有停止过发展,因为精神追求始终不衰,即儒释道核心精神激励下持续前行。此外,如儒家思想被推崇作为最高褒奖,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功绩碑记制度,以表彰个人或集体贡献,为他们立碑树传,是一种承认他们建功立业所获得荣誉的手段,也反映出了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强势地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