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原则从来都是“老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认定原则,就认为有着过往岁月印记和故事累积的事实更具历史意义,更显珍贵。
其二是自然时光赋予事务之美,它代表着人生的点滴记录,每一次接触都带来不同的心情共鸣,这样的沉淀后的壶身,便如同温暖的情谊,让人心存敬畏与深思熟虑。
其三是人的本能选择——舒适体验。在那些经历风雨洗礼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事件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是被历史铭刻下来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唤起人们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回忆。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恶亦自见。”这背后的追求,也是一场关于生活审美观念的大讨论。为什么要追求这些微妙却独特的地球印记?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在于那些隐匿在每一块陶瓷或金属之间细微痕迹中的故事,那些由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小瑕疵构成了壶体生命力的展示,是人类对于传统工艺精湛技艺的一个致敬,也是一次探索生命本源的手段。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被岁月沧桑打磨出的茶壶时,我们仿佛看到的是过去我们的影子,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手足之争,更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与个性展露的大舞台。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通过摩擦或冲刷来强行赋予茶壶新的"生命"是不恰当且低俗的事情。这类行为不仅无法真正达成预期效果,还可能因为过度处理导致宝贵作品遭受损害,从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珍贵价值。
最终,“包浆”的真正价值并非来自于刻意寻找或强迫制造,而是在自然流转中渐渐显现出的韵味。这正如人生一样,没有必要急切地去寻找快乐,而应该顺其自然,让生活慢慢滋养你,使你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这样才算得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