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亦称五色土,其颜色之丰富犹如自然赋予的多彩。然而,在经过烧制后,这些泥土呈现出的基本颜色仅有米黄、红、紫三种,而它们则被归类为本山绿泥、朱泥和紫泥。这一切都源于原矿中存在的金属氧化物,它们在烧制过程中发挥着显色作用,其中铁的氧化物尤为关键。正是由于铁的氧化物含量差异,本山绿泥、朱泥和紫泥才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面孔。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紫砂 mud,烧制温度与环境不同,所产生的颜色变化也会从浅到深进行。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随着温度升高以及烧制气氛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程度不同,最终导致了三氧化二铁减少而氧化亚铁增多。前者呈现出红褐色的光泽,而后者则带有黑色的质感。最终,烧成品呈现出的颜色,是这两种状态综合体现出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指标来说明这个过程:
铁含量 ≤ 0.8%:白色
铁含量 1.3%:灰色
铁含量 2.7%:淡黄
铁含量 5.5%:淡红
铁含量 8.5%:鲜艳红
铁含量 10.5%:深邃红
铁含量 ≥11.5%:绚烂紫
这些数字不仅揭示了细节,更映射出了艺术家对材质精心打磨与调整的一丝不苟态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元素比例来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