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73年10月下旬的扬州市区石塔路宋代文化底层考古挖掘现场,发现了一件名为“唐代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的珍贵陶瓷器皿。这件作品展现了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作为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国内外贸易中心之一,扬州出土的陶瓷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中包括长沙窑瓷器,这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此罐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它有一个大口、侈唇、高颈、窄肩、深腹呈圆筒形设计。在罐身两侧,有对称的扁环形模印纹饰,其中间是阳文“王”字,而两侧则是阳文云纹。罐外壁涂满均匀黄釉至底,只露出了米胎。而内周(即内心)凸入处,则施以釉色,这种规则凸起增加了罐壁承受容载物体压力的能力。
从露出的一道道弦纹来看,可以推断其采用轮制方法成形。胎质之薄、体轻,在唐代大件陶瓷器皿中相对较少见。此罐以褐色和蓝色的圆点相间排列组合成联珠状云荷纹,其中五朵小如意云组合成了大如意云,并在两侧云梢处饰以亭亭玉立的莲花各一枝,同时在对称位置下的两个空隙补上了荷叶纹,使得此罐构成了完整的云荷图案。在黄釉衬托下,这样的联珠状云荷线条显得更加醒目突出。
综合来看,此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彩釉瑰丽,形体大且纹饰充实;二是构图奇异别具一格,其绘画展示了一种气势宏伟;三的是色调明快而和谐,有着横生于心的情趣;四是不凡的手工艺精湛。正因为这些独特特点,该器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是1994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的。我这份国宝级珍品目前收藏于扬州博物馆,无论国内外对于陶瓷研究者都是一次难忘的视觉享受。这件“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罾”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了解唐代陶瓷艺术实例,而且增强了扬州博物馆珍贵收藏品数量,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