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对比。徐建融教授曾经深刻地指出:“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至今,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收藏与技术,但遗憾的是,这场追求也激发了造假行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对于书画领域来说是一种双刃剑。虽然这些技术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它们同样为造假提供了新的工具。这使得一些传统的鉴定方法变得无效,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识别真伪。国家政策监管力度减弱,加上利益驱动,使得造假行业正在向专业化和集团化发展。
1.面临新“挑战”
在拍卖前夕,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照片确认作品真伪,这是他们常用的方式。但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作品。他并不是很有把握,便将作品照片发送给一位专家,并得到100%确保这幅作品是真的。这让他花费几百万买下这幅字画。但后来,在自然光下,他发现情况并不对劲,最终被告知那是一件印刷品。
2.从人工到高科技
中国古代就有过许多关于书画造假的手段,如临摹、仿制、向壁虚造等。而现在,以高科技手段进行的复制更难以被发现。一位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3.艺术市场中的猫鼠游戏
面对这样的挑战,不仅需要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还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库。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区分真实与复制品,他们撰写了《启功丛稿》、《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等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然而,这种竞争并非单方面,而是不断升级的一场“猫鼠游戏”。每当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手段,那些精明的小偷们就会找到新的办法来绕过我们。因此,要想真正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