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一直伴随着书画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存在。
现代印刷技术、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机械手段的进步,不仅促进了艺术品的制作,也间接推动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一些传统鉴定手段失效,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的放宽和利益驱动趋势加剧,造假活动正在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在拍卖公司预展时,一些藏家会使用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这是许多藏家采用的常规操作。2011年,有一个案例中,一位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到了李可染的一幅作品,但当他将照片发给专家后得知它是100%真实无误。在取回拍品后,他发现情况并不对劲,最终证明那是一张印刷品。该事件最终被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并确定为完全的手工复制品。
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例如,有一位林伟(化名)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借走两天后归还,其实这是一件复制品。如果没有仔细查看,就很难区分真伪。他随身带着50倍放大镜,以防进一步受骗。
科技进步让一些专家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现在北京很多都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这些是我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方法去判断图章气息神韵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即使是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打印出立体效果,使得肉眼无法轻易识别“我们以前靠眼睛靠手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而近期则出现了高科技产业级别的伪造手段,如水印添墨、电脑程序控制墨滴分布等。这使得从业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以应对新挑战。“我2006年看到无网点书画复制品,对我的观念颠覆。”尹毅说,“现在除了整幅书画外,还有人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成新的作品。”
此外,还有利用激光制版再消除网点,使检测更难抓住把柄的情况。而且,只需几万元购买普通打印机和千元软件,即可开始进行这种高科技级别的书画伪造成本门槛低廉。而国内高端市场上也有相应的情况发生,其中成本更高的是购买或租借贵重原作并少量复制。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专家提出了初步识别方法,如阳光下检查是否泛彩色,用40至5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有细小墨滴,以及留意空白处可能留下的脏版迹象。但实际上,这种工作越来越受到威胁,因为影响到了其他人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