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波艺术市场的回响中,民营美术馆如同一位经历过风霜的老人,静坐其间,凝视着前方。他们是这场艺术大潮中的见证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在热潮之后的冷思考中,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未来的方向。
“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席挺军这样说。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对于这些年的起伏跌宕有着深刻体会。
现象·“民”风渐起
杭州南山路202号,一幢伫立在西湖南畔的小楼,是恒庐美术馆。这家博物馆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成为了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之一。席挺军竞拍下这幢带产权的小楼,并成为他创办民营美术馆的起点。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同的机构因不同机缘成立。在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館。随后,又有沈阳东宇、天津泰达、成都上河等多个企业创办了自己的文化空间。但遗憾的是,这些初期的大型项目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停业。而到了2002年,北京今日、上海证大现代艺术、南京四方等相继建立,而在2007年的前后,由于经济繁荣和政策支持,大量原本以画廊名义经营机构也高调挂牌成为专业化展览机构。
然而至2010年,整个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冷静期。“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这样的声音再次响起,或许这个时刻正好让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找到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与发展战略的时候。
作为老牌民營藝術館——今日藝術館的館長、高鹏认为,“一個好的藝術館是需要‘養’”,即开源节流和品牌建设。他提到:“保持學術獨立積極尋求社會捐赠控制運營成本,同时保持學術高度能吸引商業合作以及赞助商捐助。”
相比之下,有些新兴の库,如龙美術館與二十一世紀民生,並且拥有政府扶持,以逆势而行。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资本与非盈利性质之间关系的问题被探讨,比如巴塞当代博物林下的新三板挂牌问题。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对于那些坚守信念并不断创新的人来说,他们所走过的一切无疑是一段宝贵经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即使是在寒冷清晨,那些勇敢的心依旧能够发出光芒,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心存希望,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来的向往。而对于中国工艺品这种传统文化产业,它们或许能从历史长河中学到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从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全球各地工艺品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