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藏艺网上收藏与造假一直并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越发明显。
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对于书画造假行业而言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导致了一些传统鉴定的失效,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监管政策的放宽和利益驱动,一些专业化、集团化的大型造假组织也逐渐崛起。
面对这一挑战,一些藏家开始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在拍卖前,他们会通过图录或现场照片来确认作品真实性。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藏家就因为未能识破李可染作品是复制品而损失惨重。他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作品,并根据专家的评价花费几百万买下,但回家后发现那只是印刷品。
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在广州,有一位名叫林伟的人,他的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人借走两天后又归还,但之后他在拍卖会上发现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作品。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自己的那幅是复制品。这次事件让林伟意识到需要更加小心,以免再次受到欺骗。
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印出几乎与原作无异的地摊油画或水粉画,而这些都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之前所未接触过的事物。如果依旧使用过去的鉴定方法,即便是最有经验的人,也难以区分真迹和复制品。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书画伪造的手段,比如临摹、仿制、向壁虚造等。而现在,不仅如此,还有高科技手段被用于伪造成为更为隐蔽、高级别级的手法,比如水印添墨、电脑制作等,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给带来的新问题。此外,有一些机构甚至能够将艺术家的作品扫描,然后输入电脑程序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作”出全新的艺术品。
面对这场“猫鼠游戏”,一些专家认为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让更多人了解最新的手法,同时提高公众警觉性。同时,在法律层面,也需要加强监管,为真诚收藏者提供更多保护措施。但总体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场斗争似乎都没有结束,因为每一次升级,都可能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