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这一方面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的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国家政策监管的减弱和利益的趋势,造假也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照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但后来发现都是印刷品。
广州的林伟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但他借出去两天后归还时,却发现有相同作品在拍卖会上,他通过放大镜检查后发现这是一件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真是以假乱真。
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小技巧。”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看得清楚,现在靠鼻子闻,看得清楚。”
中国其实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而现如今科技水平更高,更容易进行伪作。这也是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如临摹仿制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雨夹雪”,即把原本一本册页临摹,以真假交错方式重新装订成两本册页。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科技对艺术创作和复制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艺术界对于新型鉴定的探索与创新。在尹毅看来,无论是在材料分析还是数字重建上,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以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情景。他提到:“如果你只停留在过去的话,你就会被淘汰。”
尽管如此,对于如何有效识别这些高科技伪作仍是一个问题。“现在真正的人才越来越少愿意从事这个工作,因为它太难了。”一个名叫徐邦达的人士说。他指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素质,还必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胜任这种工作。而且,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政府加强监管,同时提高公众意识,让人们认识到购买艺术品时应当小心谨慎,不轻信任何来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是识别高科技伪作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