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界的造假技术正在不断升级,艺术展览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真实。今天,书画创作、鉴定和收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唐代以来,书画的伪造就一直是存在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图书出版的质量,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导致了一些传统鉴定方法失效,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手段成为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国家监管政策松动以及利益驱动,造假行为正在向专业化和集团化趋势发展。
在拍卖公司举办预展时,一些藏家会通过查看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伪,以备后续拍卖。然而,有时候即使经过专家的认证,也可能出现类似杨先生的情况:他购买了一幅被专家确定为100%真品的李可染作品,但最终发现它是印刷品。
林伟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他将吴冠中的一幅作品借给齐强看,但是后来发现齐强归还的是一幅与他拥有的那幅完全相同却是复制品的事实,使得林伟对自己珍贵收藏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使用50倍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件作品,以防止再次受骗。
高科技产业化让很多传统鉴定的专家感到措手不及:“现在北京很多都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的事情,这些是我之前所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表示,现在连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用现代科技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而近年来的技术进步使得这些问题越发严重。据萧平介绍,从业多年的书画鉴定人士,“传统造假主要有几类:临摹仿制向壁虚造半成品补充;雨夹雪夹生饭等技巧。”而现今则出现了更高科技含量的手法,如水印添墨电脑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以前的人工造假虽然能看到网点,但现在这点难以察觉。”
“我2006年第一次见到无网点的书画复制品,我颠覆了我对书画复制观念。”尹毅说。他指出,在2008年美国惠普公司研发出的颜料喷墨设备使得颜色与真迹相近,可以直接在无涂层宣纸上打印。此外,还有激光制版消除网点,使检测变得困难。
除了整幅复制,还有人将图像采集后进行字体组合,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条幅或对联。这项业务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并普及的大产业,只是在北京就有数百家这样的公司。不过,大多数只提供中低水平服务,而高端服务则较少,因为成本较高但市场需求有限。
此外,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有尝试提出初步识别方法,如阳光下观察、40至50倍放大镜检查空白处是否留有墨迹等。但由于这种情况下的检测非常困难,即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士也不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因为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业务水平,更包括许多利益相关问题,有时甚至会受到威胁或者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