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级别和作用是艺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一名书画鉴定专家,徐建融教授曾深刻地反映了当今书画界的情况:“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这表明了现代科技对造假技术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新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了一家古典书店。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字画,其中有一幅我认识的作品——李可染的一幅山水画。这幅作品被藏家杨先生购买,并花费了几百万。但当他将作品取回并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时,他发现这其实是一张印刷品。他向拍卖公司提出退换,但他们坚持认为这是一件原创作品。
杨先生随后将该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最终发现它是完全的手工复制品。这起事件引发了一场法律纠纷至今未有结局。
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在广州,一位藏家的吴冠中油畫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当时,这位藏家林伟将他的吴冠中的油畫借给朋友齐强两天,而后齐强归还了林伟,但林伟却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与自己拥有的那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他怀疑自己的收藏可能被冒充,因此决定进行更深入的检查,最终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原版”实际上也是复制品。
面对这些挑战,有些专业人士开始使用50倍放大的放大镜来确认每个收藏是否真实无误。而对于那些拥有古代册页或仿真图章气息、神韵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去分析,以避免成为受害者。
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提醒我们:现在许多博物馆老专家的鉴定方法已经失效,因为现代科技让很多事情变得不可捉摸。“我们以前靠眼睛、手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耳朵听。”
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造假,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问题。随着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松找到大量关于“书画+造假”的信息,每次输入这个关键词,都能得到724000多个结果。这种情况说明书画市场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即使对于一些最专业的人来说,也难以完全信任眼前的东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上的造假问题,如临摹、仿制、“雨夹雪”式装订等方式。而现在,更先进、高科技的手法使得伪造变得更加精致且难以识破,比如水印添墨、电脑打印甚至是陈旧宣纸临摹等技巧都被用上了。这些新手段使得原来能够看出差异的地方,现在却又难以区分真伪,就像尹毅说的那样:“以前我的印刷作品会留有网点,如同‘胎记’,是复制品与手绘作品的主要区别,现在这种‘胎记’已经消失。”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不仅需要提高我们的视力,还需要学习更多关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个猫鼠游戏中保持优势。